观赏树木花草思考琐摘
禾木
树木花草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使空气浄化而保持新鲜;鲜花盛开时,五颜六色,美化了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小草给大地春披绿装,秋换金袄,带来了勃勃生机;即使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冬,也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傲然挺立刺苍穹”的壮丽景色,让你尽收眼底……观赏树木花草,思想获得丰收、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以康健,兴趣越趋浓厚,受益匪浅,十分的宝贵。这些,我曾在一些习作中作个叙述。今天,我想重点说说近年经过思考获得的一些新的认知,和好友们交流,以分享收获,更望得到赐教。
一、牡丹为何能成为花王、国花?
牡丹花的花语,诸如华丽端庄、高雅纯洁、富贵吉祥、鲜艳夺目等,各种颜色的牡丹,又各有独特的花语,令你目不暇接,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是否就凭这些,牡丹才在花中称“王”?才终于被评为“国花”?我不敢苟同。
我曾多次去唐朝的故都西安,那里几乎见不到牡丹花的影子,令我百思不解;我也到过被誉为“牡丹之都”的洛阳,适逢牡丹盛开的季节,让你留连忘返,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洛阳牡丹甲天下”了;我也不止一次去盐城便仓观赏过“枯枝牡丹",每次总是发出“神奇"和“不解"这样的感叹;读《东游记》,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神话故事和听歌唱家们演唱的《牡丹之歌》,回味无穷,我更是十分难忘。但我又问自己,史载唐都长安,每年春末夏初,观赏牡丹,车马如狂,一株牡丹价值数万。今天,牡丹为何不生长在皇城,而“落魄和扎根"在洛阳?又为什么在海边曾是不毛之地的便仓,会出现奇异的“枯枝牡丹”?《东游记》中为什么称牡丹为“仙子”?《牡丹之歌》中又为什么说牡丹“历经贫寒”“最鲜艳、最壮观,把美丽带给人间”?这些问题的提出,我更对牡丹是因其鲜艳和喻意众多才戴上“国花”的桂冠、登上“花王”宝座的传统说法,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我反复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向长者请教,终于从有关武则天的传说中找到答案。当年,在严冬大雪纷飞的除夕,武氏突发奇想,提出大年初一要游御花园,急令百花到时须盛开。众花都唯唯诺诺,不敢说一个不字。唯独有“花王”之称的牡丹,认为自己是花中“仙子”,深谙天规、天命、天时,认为武皇这样做,是大逆不道,众花不应唯命是从。它公开宣称:决不从命!这惹怒了武氏,一声令下,把牡丹赶出了皇城西安。好心人偷偷将部分牡丹移至洛阳“安营扎寨”,故洛阳成了牡丹新的家乡。来不及转移的牡丹,趁夜色匆匆逃出西安,经过长途跋涉,被迫迁徙到远离皇城的海边不毛之地的便仓。这些牡丹,叶枯枝尚活,因已到花期,只能先开花后长叶,故出现了“枯枝牡丹”的奇观。为此,人们敬重牡丹,敬它不畏皇权,敢和武则天抗争,英勇不屈,不愧是“花王”,有王者之风,真勇敢!人们佩服牡丹,佩服它不畏艰辛,敢和大自然争斗,生命力旺盛,不愧是“花仙子”,真顽强!人们称颂牡丹,颂它不惧贫寒,逆境之中求生存,把美丽带给人间,真高尚!历史上国人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海瑞抬着棺材上金銮殿“为民请命”……都无比崇敬。所以,我认为,人们喜爱牡丹,公认它为花中之王,评它为国花,固然与它独特的美丽和非同一般的出众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它的品德的优良、情操的髙尚,意志的坚强和为民甘作奉献的精神。所以,牡丹能在历代一直稳坐“花王”的宝座,新时期又高票被评为“国花”戴上挂冠,确实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众望所归而当之无愧!
我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喜爱的并不只是外表的华丽,更为敬重的是心灵的美,是品德的优良,是情操的高尚,是精的可贵!因此,我们爱牡丹,更应学习牡丹的品德和精神,既重视外表的整洁美观,更要讲文明,追求心灵的美,使自己成为纯粹、高尚、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人,“把美丽带给人间"!。
写于二0二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