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发布会上的发言

文摘   文化   2024-05-01 09:46   江苏  

张冰:第四卷主要由我负责,我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第四卷的写作情况。

第四卷的时间跨度,是从“文革”结束到2000年。为什么要从“文革”结束到2000年呢?是因为对“新时期”的理解的模糊。新时期一般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起。但实际上美学的变化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就采用了另外的一个对“新时期”的理解,就是从“文革”结束算起,把三年徘徊期也放在里面,这样正好能够接上前面的那一卷,这是时间的划分。但是我们在写的时候,由于课题是2012年申请下来的,所以虽然时间截止是到2000年,但是具体落实到写作层面,尤其谈到审美化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部分,适当地延伸到了21世纪,这是我们在时间上的安排。

第四卷的基本逻辑线索是从美学热到美学的复兴。我们从这样几个核心点来进入:一个是“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的中后期,差不多在这样一个时间,我们进入到了所谓的“美学热”时期。然后到90年代这样一个相对来说的美学沉寂期,再到世纪之交美学的复兴,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逻辑线索。在这个逻辑线索之下,我们设置了基本的章节。在写作过程中,刚才高老师也介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史写作的基本态度和要求是尽量客观、史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观点都要从材料出发,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基本写作态度。

第四卷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大背景的问题,因为从美学热到美学的复兴,背后一定会有社会方面的一些大的因素,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美学的基本走向,所以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美学的兴寂与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官方意识形态、还有具体的社会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张力关系。


80年代的美学热是我们这部分的重中之重,它主要的表现包括哪些方面,为此我们设置了很多章节。

到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兴起,在我们这一卷当中,我们认为它们之间是有连续性的,所以在设置的时候,我们不是把审美文化研究和文化研究分成两章来叙述,而是把它们放在了一起,把审美文化研究看成是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文化研究成为审美文化研究向更深处的一种推进。

然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的发展形态,也就是在当代怎么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门类美学,也就是具体的艺术门类。这是我们从第一卷开始一直在贯穿的思路,即我们在讨论美学的问题,是不能忽略具体的艺术的,所以我们专门设了一个章节,就是关于门类美学的。

再有一个,我们一直在贯穿着高老师说的“中国美学”和“美学在中国”的思路,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还谈到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外来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世纪末如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查。

最后我想对我们这一卷的每位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我们这一卷的内容是最多的,出版后字符数总共有66万字,各位作者刚提交上来的时候接近60万字,后来我们把章节长的做了一些删减,最后出来的字数是接近57万字。刚开始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在想第四卷是不是要分成上下两卷,后来大家觉得这样可能不好看,所以后来就出版成这么厚的一本。

我们这个部分除了导论和结语,共有12章,导论是由我负责,第一章形象思维大讨论是安静老师负责,第二章美学热兴起与80年代初期美学图景的扫描,具体负责人是我,在这当中又请李健老师帮忙具体写了胡经之老师的美学思想。第三章人性、人道主义与审美问题的讨论和第四章《手稿》中美学问题讨论是由李世涛老师负责。第五章实践美学的历史内涵与多元发展是江飞老师负责。第六章科学主义潮流是安静老师写的,第七章讲门类美学,这是一个大工程,有很多老师一起参与,主要负责老师是孙晓霞老师,音乐部分是韩钟恩老师,电影美学是顾林老师负责。第八章外国美学理论的译介和影响是李媛媛老师负责,第九章是我负责的,第十章20世纪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韩伟老师负责,第十一章,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由段吉方老师负责。第十二章,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复兴和最后的总结语——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是由高建平老师负责。

在写作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刚才我提到的,这么多内容,涉及到那么多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写作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写的是最近的,近到其中有些人,很多正活跃在美学领域,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如何评价他们,其实对我们这些小辈,尤其12年前的时候,我们还是一群年轻人,我至今还记得在开题的时候叶朗老师就跟高老师说,你带着这群小朋友要做一个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题目,你怎么做!12年后我们这个题目终于完成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艰辛和惶恐,我想我和我们这一卷的各位老师都会铭记于心。


文心
文学、艺术、美学、教育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