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衍庆教授
2024年12月14日,我国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原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孙衍庆教授逝世,享年101岁。
孙衍庆,中共党员,1923年7月生,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北京友谊医院外科主任、实验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兼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第一批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孙衍庆教授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43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1月奔赴解放区,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事业。1949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分配到北大医院、北京市第三医院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参加工作的孙衍庆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医疗队队员。1951年冬,孙衍庆从医疗队回到北京,随即参加了前苏联援建项目苏联红十字医院的筹建工作。
1982年孙衍庆教授完成
国内首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
孙衍庆教授重视积累实践经验,曾从事普外科、骨科、创伤、肝胆外科和胸心血管外科的病房和门诊工作,也曾从事麻醉、泌尿等多方面工作。在医疗工作中不断积累、开拓前进,创造了许多疑难杂症的国内首例:1982年4月首例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治术;1985年3月首例报告马凡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根治手术;完成首例布加氏综合征经后腹腔右心房下腔静脉转流术、首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手术治疗;创建了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理论和方法等。
孙衍庆教授为学生授课
孙衍庆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兼任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主任、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学院客座教授,为国家悉心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他严格要求青年医师和研究生,无论年龄大小,均以诚相待,手把手地教。他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停留在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更善于挖掘、尊重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随时把临床问题提升为科研项目的思路,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向更高的层次,解决临床工作中更需要突破的难题。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秉承师训,脱颖而出,终成栋梁。
苏鸿熙教授、孙衍庆教授、黄国俊教授学术交流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孙衍庆教授致力于关于肝硬变引起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系统研究,60年代提出“根据门脉高压中门脉系统和下腔血液动力学压力指数的不同而设计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80年代证实完全分流是由于吻合口过大引起肝性脑病等,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创造了根据血液动力学指标计算最佳吻合口的公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孙衍庆教授在国内率先报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成功,他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衍庆教授针对马凡氏综合征心脏大血管病变外科治疗开展系统研究,针对该疾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并发症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至1992年,他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为推动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87年孙衍庆教授任北京安贞医院院长
1983年至1987年,孙衍庆教授担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志改革。他积极支持并参与成立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安贞医院。他发表的《改革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的设想》,与后来医疗公费改革的思维潮流相一致,深具现实意义;他努力解决街道医院和区县医院房屋简陋、设备陈旧和技术水平落后问题,促成解放军医院向民众开放,缓解百姓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他深入基层帮助十个郊区县改建扩建县医院,成立卫生(护士)学校,大力培养卫生专业人才;他致力于普及健康知识,创办《健康咨询报》,亲自撰写科普文章;他协助建立康复中心,为中国康复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87年,孙衍庆教授任北京安贞医院院长,为北京安贞医院发展倾注心血。
孙衍庆教授是第一批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获“全国文教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百名好医生”、“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杰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终身成就奖”等殊荣。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省部级奖。
孙衍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为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也是卓有建树的科普学者和医疗卫生事业管理者。
深切缅怀孙衍庆教授!
来源:北京安贞医院订阅号
点赞或分享 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