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三维生长与非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结局相关

学术   2024-10-17 17:30   上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导读:保守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仍有发生晚期不良事件(LAE)的显著风险,早期假腔生长被认为会增加LAE风险。本文对两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血管变形映射技术,验证假腔早期生长是B型主动脉夹层LAE风险的预测因素,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目的:晚期不良事件(LAE)在最初非复杂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uTBAD)患者中很常见,然而,识别出那些处于最高风险的患者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早期假腔(FL)的生长被认为会增加风险,但二维临床测量中的误差通常使得准确判断变得困难。半自动化的三维生长映射技术,例如通过血管变形映射(VDM),使用CT血管造影(CTA),有可能克服这个限制。我们假设,通过VDM检测FL在早期夹层期的生长能够准确预测晚期不良事件(LAE)。

方法:我们进行了两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在急性期(1-14天)和亚急性/早期慢性期(1-6个月)进行配对CT血管造影检查的uTBAD患者。通过VDM分析进行三维生长映射,同时也收集了标准的临床CT测量数据(如主动脉直径、撕裂特征)。使用决策树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LAE被定义为假腔动脉瘤(直径>55 mm)、快速生长(6个月内增长超过5mm)、主动脉相关死亡、破裂或再次夹层。

结果:107名最初非复杂型的uTBAD患者(69%为男性)符合纳入标准,中位随访时间为7.3年(四分位距4.7-9.9年)。72名患者(67%)发生了LAE,发生时间为初次事件后的2.5年(四分位距0.7-4.8年)。多变量决策树模型显示,VDM生长(>2.1 mm)和基线直径(>42.7 mm)是LAE的最佳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4,经过交叉验证后预测准确性为87%(敏感性93%,特异性76%)。指南中的高风险特征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uTBADFL早期生长是LAE的最佳预测指标,相比于目前的金标准基线直径测量方法,早期生长在选择早期预防性TEVAR患者中具有更优表现。

图2: 患者纳入和排除的流程图。TBAD = B型主动脉夹层;uTBAD = 非复杂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FL = 假腔;IMH = 主动脉壁内血肿;VDM = 血管变形映射。


引言

尽管大多数uTBAD患者在初次住院时通过最佳药物治疗(OMT)存活,但他们终身面临着晚期不良事件(LAE)的风险。大约75%的患者会发展为假腔动脉瘤,并且6年内的死亡率为40%早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一种预防性治疗选择在uTBAD中逐渐被采纳。瞻性INSTEAD(XL)试验表明,虽然预防性TEVAR可以在5年内降低主动脉特异性死亡率,但它也伴随着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增加。为了优化预防性治疗决策和患者结局,仍然需要在疾病早期(<6个月)准确识别出高风险患者,此时夹层膜仍然柔韧,TEVAR诱导的重塑效果更佳。相反,识别低风险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可能仅需OMT即可,从而避免腔内修复术相关的过度围手术期风险。
众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影像学指标来预测假腔动脉瘤和其他严重的LAEs最新的SVS/STSACC/AHA以及EACTS/STS指南指出了一些被认为是高风险的不良事件影像学特征(例如,总直径>40 mm)。然而,除了直径以外的其他指标的证据并不一致,而且尚未出现能够在uTBAD患者中早期风险分层的可靠方法。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静态的指标无法捕捉到不利因素与主动脉壁自身愈合潜力之间的平衡状态。研究表明,主动脉的生长(即直径随时间的变化)无论其驱动因素如何,都在预测晚期不良事件方面显示出了潜力。然而,因手工测量误差较大(3-5 mm),对较小幅度的主动脉生长的准确检测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指南通常只考虑较大幅度的生长(>5 mm)作为高风险的指标。问题仍然是,较小幅度的早期主动脉生长是否会带来显著的长期风险。血管变形映射(VDM)是一种经过验证的CT分析技术,可以通过临床CTA生成高精度的三维主动脉生长图,并且可能克服这些测量限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三维主动脉生长映射在TEVAR适应症的uTBAD患者中识别晚期不良事件风险的能力,与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相比,我们假设VDM在早期夹层后期的FL生长是主动脉特异性晚期不良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讨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初非复杂型的uTBAD患者在早期至亚急性/慢性期的FL生长是未来晚期不良事件(LAE)的重要预测因子。即使是相对较小的生长(≥2 mm),也会显著增加风险,VDM进行的三维生长映射能够从临床CTA中检测到这些细微的生长。这证实了我们尝试在较短的成像间隔(1-6个月)内评估疾病进展的合理性,并且考虑到慢性B型夹层中进行TEVAR的挑战,这些发现增强了其临床相关性。相反,这种直径变化幅度远小于手动临床直径测量的观察者间变异,突显了手动测量的根本挑战。

图3:A, 决策树模型输出,考虑了所有可能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因素。第一个分支的最佳分割点是三维VDM生长≥2.1 mm,第二个分支的分割点是基线TBAD直径≥42.7 mm。绿色数字表示未发生晚期不良事件(LAE)的患者,红色数字表示发生LAE的患者。B, Kaplan-Meier曲线,显示在10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晚期不良事件的概率。蓝色表示根据优化后的决策树模型预测不会发生LAE的患者组,橙色表示预测会发生LAE的患者组。

指南的高风险特征及之前的研究成果
唯一显著的高风险影像学特征是主动脉直径大于40 mm。我们的结果与先前发表的研究一致,后者表明基线直径在40至45 mm范围内的患者,LAE风险显著增加。其他不一致的高风险特征临床价值有限。虽然我们确认基线时的夹层直径是最重要的风险预测因子,但我们的结果也展示了这一静态测量的局限性。具体而言,我们观察到在基线直径小于40 mm的患者中,56%(35/62)显示出显著生长,其中大多数(31/35,88%)最终发生了LAE。因此,如果可以推迟预防性TEVAR的决策至亚急性期,在首次监测期间通过灵敏的方法检测生长,可能更有效地分层患者风险,从而优化TEVAR患者选择。


此外,识别基线直径较小但在亚急性期显示出显著生长的uTBAD患者非常有意义,因为标准方法可能低估了这组患者的风险,而这些患者可能是早期TEVAR的最佳候选者。鉴于TEVAR的效果随着慢性化、主动脉直径的增大和扭曲度增加而下降,我们的研究发现,亚急性期的FL生长是LAE的强大独立驱动因素,这一发现支持了先前的研究,后者表明在更长时间间隔内的主动脉生长是LAE的预测因子。我们独特地展示了亚急性至早期慢性期的生长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测LAE。目前,已经有一些随机试验(如IMPROVE-AD和SUNDAY试验)启动,旨在研究TEVAR与最佳药物治疗在uTBAD患者中的效果,这些试验还将评估高风险特征对次要分析的影响。


主动脉生长与预测模型

虽然标准CTA测量也能预测LAE,但由于其固有的技术变异性,预测价值有所降低。相比之下,VDM分析的体积测量提供了优势,能够可靠地量化整个FL表面的生长,尽管主动脉存在扭曲和/或局部生长分布的挑战。我们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显著的生长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发生在多个夹层区域,包括非最明显扩张段。这是一个尚未被描述的现象,可能反映了持续的机械和生物重塑力量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该现象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多地被关注,并可能对TEVAR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TEVAR可能最适用于那些生长局限于与主要入口撕裂点血流喷射共定位的患者)。


我们的决策树分析显示,仅凭两个特征(基线直径和VDM间隔生长)就能够为LAE提供出色的预测能力(VDM生长的最佳分界点为2 mm,基线直径约为43 mm)。这一评估路径可以临床实施,并且改进了之前的报告。例如,Matsushita等人的四参数模型(包括直径大于40 mm)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的回顾性队列中具有93%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仅为62%。


此外,我们的Cox事件时间分析允许估算特定随访时间内无LAE的概率,其表现优于之前的报告(Cox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75.7)。这在考虑uTBAD患者的早期或预防性TEVAR时非常重要:鉴于干预的急性风险,预计到LAE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权衡患者的合并症和预期寿命时。模型重新确认了生长和基线直径作为LAE成像预测因子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其他临床风险修饰因素,如高血压和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如Marfan综合征)。



局限性



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我们有必要在外部队列中进一步验证、测试和改进我们的模型。然而,回顾性分析使我们的研究具有超过7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并且我们已采取措施通过逐一验证确保模型的稳健性,以模拟在个人患者层面的决策表现。然而,不同的主动脉中心监测成像方案不同,可能使更广泛应用类似的严格成像间隔标准变得困难。尽管如此,我们的结果强调了在亚急性uTBAD期进行高质量随访成像的重要性,包括使用门控CTA以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脉动运动对亚急性生长测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最初非复杂型的uTBAD患者中,亚急性期的FL生长是未来LAE的重要预测因子,甚至是相对较小的生长(≥2 mm)也会带来显著风险。通过VDM进行的三维生长分析能够克服标准临床直径测量的局限,从而检测到这些细微的尺寸变化。因此,1-6个月内FL生长≥2 mm非常适合作为基线直径的补充,优化uTBAD患者中预防性TEVAR的选择。



原文标题

Early 3D Growth in 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Outcomes


作者

Prabhvir S Marway

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放射科


期刊

2019 J Vasc Surg. 2024 

DOI

Doi:10.1016/j.jvs.2024.08.059



编辑:黄琰

版权及免责声明:心外时空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传播平台,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平台发布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不应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文内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心外时空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合作联系邮箱:cardiovascular_st@126.com

点赞或分享   让我们共同成长

心外时空
心外时空是心外科医生自己的家园,这里有心外大师手术课程、最新文献分享、在线会议、行业资讯分享、技术交流学习,助力心外科医生快速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