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2日,2024年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第38届年会正在葡萄牙里斯本隆重召开。今年大会主题为“Navigating New Horizons(远征新边界)”,聚焦心胸外科的开拓创新、探索发现和薪火相承。
在此次胸心外科全球盛会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干昌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研究《室间隔缺损修补中三尖瓣切开的预测模型: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大会接收,通过壁报展示向全世界顶尖心外科医生展示研究成果,让我们对研究摘要一睹为快!
作者感言
室间隔缺损被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医生视作“简单先心病”,也是众多先心病外科医生独立行医的“入门手术”。如何精准且快速地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需要良好的策略和显露,三尖瓣切开是提高室间隔缺损边缘显露的一个重要方法,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手术操作的步骤和时间、并面临三尖瓣损伤和远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在复习了众多文献后发现,目前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何时需行三尖瓣切开尚无定论。结合本中心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三尖瓣瓣下腱索分型、膜部瘤形成程度等新标准,建立预测模型用于综合判定是否需行三尖瓣切开。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将室间隔缺损修补这一“简单”手术,更加精准化,尽可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这部分患儿的远期再手术风险并提升其预后。
▲干昌平教授团队成员杨炎霖在电子壁报现场
原文标题
作者及单位
背景/研究目的
▲点击查看大图
患者
1
研究人群
2
TVD 选项
研究方法
1
模型建立
f. 所有统计分析均通过 R(4.2.1) 版本进行。
2
主要结局指标
复合结局:由术中再次CPB、再次主动脉阻断、复跳后房室传导阻滞、出院时残余分流和出院时三尖瓣反流进展构成。
3
伦理和注册
结果 1
TVD组和Non-TVD组的基线特征和总体手术结果见表1,具有可比性。
在纳入队列的共 120 名患儿中,40.8%(49/120)患儿接受了选择性行TVD 或non-TVD的策略,并被纳入预测模型。其中三尖瓣瓣下腱索附着分型、三尖瓣膜部瘤形成程度、高位 VSD、右室前壁厚度≥ 4 mm 和主动脉瓣脱垂是 TVD 的预测因素。
根据ROC曲线,确定130(DetachScore)为TVD的临界值,其特异性为 76.2%,灵敏度为 92.6%。内部 3折500 次交叉验证显示曲线下面积为 0.893。
▲表1
▲基于逻辑回归预测经心房VSD修补中使用TVD技术的列线图。
结果 2
与错误策略(31.0%,13/42)相比,正确策略(24.4%,19/78)与主要结局风险降低相关[OR, 1.57;95% CI,0.65-3.78;P = 0.313],但无统计学意义。
正确策略组再次分流(3.85% vs 16.7%,OR 7.51,95% CI 1.52-36.98,P =0.013)和再次阻断(5.13% vs 14.3%,OR 5.36,95% CI 1.11-25.88,P =0.037)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正确策略组手术时间缩短(173 vs 195 min,β 20.72,95% CI 3.19-38.25)和CPB 时间(87.4 vs 101min,β 13.64,95% CI 0.42-26.86)。其他围术期结局两组无差异。
结论
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临床经验的定量预测模型,用于小儿 VSD 修补中 TVD 的术中决策,其内部准确性很高。
采用适当的策略,选择性地、精确地实施 TVD 可加快手术进程,减少因术中残余分流或三尖瓣反流而再次阻断或再次 CPB 的可能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性心脏损伤的风险。
专家简介
干昌平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杨炎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版权及免责声明:心外时空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传播平台,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平台发布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不应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文内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心外时空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负责。合作联系邮箱:cardiovascular_st@126.com
点赞或分享 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