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金允哲在他的最新展览——“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798CUBE,北京,2024)最后一个展厅的出口处,留下这样一段乐谱般的文字。
一行行,一声声,宛如造物主的咒语溜进观众的耳朵。也仿佛一道微光翕动的传送门,在离开他所创造的这个不断变化的、多维度的“跨物质世界”之前引导人们进行冥想,以便在真实世界更好地理解物质、能量和现实。
金允哲《残积层》,“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金允哲《太阳之尘 II》(La Poussière de Soleils II (Dust of Suns II)),“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金允哲是一位独特的跨学科艺术家,作品中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他,是一位由炼金士变为挑战物理-化学规范的实验者。他的艺术实践探索了物质的动态变化和转化过程,提出了“跨物质”(transmattering)的概念。“跨物质”强调物质在不同状态和形式之间的连续转变,以及物质与非物质(如能量、信息、光)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他复杂的实验室工作中,由岩石、金属,以及最近开始使用的生物媒介创造出的微观物质和不可名状的元素,只能通过粒子物理学和偶极电磁流进行解读,使作品激发出超凡的感知和灵性的沉思。
金允哲的跨物质概念深受炼金术的影响。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也是对物质和精神转化的科学实践及探讨。通过其艺术作品,金允哲不仅融合了炼金术的思想,也用古老炼金术士研磨物质的实践。例如《岩层》(2024)中提取树木的纤维,腐化分解成另一种状态,通过展示自然材料的神圣性与转化、物质与灵魂的联结以及对原初材料的追求,探索物质的流动性、多样性和变形过程。
金允哲《岩层》(Installation view of Strata),“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博尔赫斯的诗集《另一个,同一个》(El otro, el mismo,1964)里曾刻画过这样一位炼金术士:那个彻夜无眠、守着不熄的炭火和蒸馏甑的年轻人,他思索着联系星球和金属的秘密规律,而正当他激动地认为已经找到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金子之际,精通炼金术的上帝把他化为尘埃、化为乌有和遗忘。与此虚无的故事不同的是,在金允哲的世界里,他似乎既是那位天真的炼金术士,也是自己的上帝。
德国求学期间,金允哲最初从事电子声学音乐作曲和编程艺术,他说这两个工作很相似,都与时间和持续性有关。很快,他找到自己艺术创造的突破口,去人类中心化的“物质性”成为他的母题。在他的作品中,物质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具有自身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他展示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而这种互动不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物质与能量的自主性。
金允哲,《色度 IX》(CHROMA IX),“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展厅一楼长达100米的巨型装置《色度IX》(CHROMA IX,2024)是“色度”系列的第九件。在科学定义中,“色度”是一项感官性指标,它反映着颜色的色调和饱和度,与亮度共同量化了人类对于错综复杂的颜色感知。
金允哲,《色度IX》(CHROMA IX),聚合物、电机、微控制器、铝、LED、聚碳酸酯、丙烯,1660×430×370cm,2024,©️金允哲
在这个柔性的动态装置中,光、声音、材料和机器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色度的纽结。这个长100米的参数化结构由540个单元结构动态连接在一起。其曲线由基于物理算法的计算生成,其拓扑纽结的形态由重力和碰撞建模算法确定。每个单元形状各异,由高度透明的聚合物层压板制成,细微的变形和表面的摩擦(剪切应力)都会动态地作用于聚合物层压板,通过光弹性(双折射)的作用,产生色彩和光学的变化;同时,主计算机程序中的元胞自动机算法控制着使纽结表象变化的参数,特别是其动态表面上的光的速度、方向和亮度变化。通过这种色彩斑斓的光,材料的深度得以展现。
金允哲,《色度IX》(CHROMA IX),聚合物、电机、微控制器、铝、LED、聚碳酸酯、丙烯,1660×430×370cm,2024,©️金允哲
色彩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中展示了物质与能量的自然互动过程,它独立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体现了思辨实在论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色度》以生成的而非预设的纽结形式出现,成为最终的主体,一个脉动着的、跨越时空的、在物质间转换的终极主体。
金允哲,《色度IX》(CHROMA IX),聚合物、电机、微控制器、铝、LED、聚碳酸酯、丙烯,1660×430×370cm,2024,©️金允哲
引发“色度”变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几米距离外的《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2022)。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盖革-穆勒管、玻璃、铝、微控制器,400×250×200cm,2022,©️金允哲
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拥有全面观察能力的百眼巨人,在希腊语中意为“全视”。金允哲将它做成连接宇宙与地球之间的桥梁,由264根盖革-穆勒管组成,这些管体以地球网格结构的形式排列,可以检测到宇宙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μ子(一种带电粒子),被转化为作品中的声音和光的波动变化。阿尔戈斯以一种“跨物质”的方式参与到周围的环境中,积极地连接着现场、宇宙、艺术作品和观众。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Argos-the Swollen Suns),“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这些在巨人身上实时检测到的信号,会触发《色度IX》的颜色、亮度、动态发生变化,同时,位于展厅一楼下方楼梯间的作品《脉冲》(Impulse)的流体系统运作也会受其影响。
金允哲《脉冲》(Impulse),“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展览现场,798CUBE,2024
作品《太阳之尘ll》(2022)是对法国诗人雷蒙·鲁塞尔(Raymond Roussel)的同名戏剧《太阳之尘》(La Poussière de Soleils)的致敬,是一件融合了人工与自然的活雕塑。艺术家创造了一种由矿石制成的新材料,只有通过特制的透镜,才能看到其如万花筒般的色彩。该装置作品的主体与各种设备、微型计算机和软件零散地连结着,可根据自身材料的密度控制光的波长和变化。
金允哲,《太阳之尘ll》(La Poussière de Soleils ll /Dust of Suns ll),LPDS溶液、丙烯、电机、微控制器,268×205×205cm,2022,©️金允哲
这些曾经深眠在地下的矿石,穿过小烧杯中的漩涡,成为了展览空间中的一束光。作品从而跨越了物质和机械装置,实现了空间之间的过渡。这骤然的转换穿过时间的褶皱,作品和材料如同器官、血管、尘埃一般弥散在空间中。
金允哲,《太阳之尘ll》(La Poussière de Soleils ll /Dust of Suns ll),LPDS溶液、丙烯、电机、微控制器,268×205×205cm,2022,©️金允哲
作品《三轴柱 II》(2017)通过光、物质和液体运动展示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艺术家运用几何结构和机械运动,呈现材料在不同状态和形式之间的转换,揭示了物质本身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作品主体是一根高两米左右的透明柱,其内部装满持续运动的类似金属或是沙子般的液体。因其固有的物质特性,在柱体内各器件的作用下,这种金色的金属液体像火焰般螺旋上升,并留下一缕烟雾般的尾迹,当其攀升到柱体尽端后,开始缓慢下降,留下细腻的微粒。抽象的液体波动在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变化,时而机械、时而自然,时而动态、时而静态。
金允哲,《三轴柱ll》(Triaxial Pillars ll),光子晶体、铝、丙烯酸、钕、电机、电子微控制器、电磁场发生器、气泵,250×100×100cm,2017,©️金允哲
金色液体是一种矛盾对立的物质表达,同时具有沙砾般的金属特性和不断变化的流动特性,使其在同一主体中包含了相互对立的不同属性。以物质为实体,而非通过创作语言的隐喻方式去思考,使观者从根本上去感受物质的形态。
金允哲,《三轴柱ll》(Triaxial Pillars ll),光子晶体、铝、丙烯酸、钕、电机、电子微控制器、电磁场发生器、气泵,250×100×100cm,2017,©️金允哲
多年来,金允哲从宇宙学的视角思考,以微观物理学的方法行动。椭圆是他非常喜欢的符号,代表一种不稳定性,他作品中的基础元素粒子,也体现了两极椭圆不断变化的状态。他还提到:“中国也有类似于两极的概念,比如‘因果’,所有事物间的因果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万事万物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变换、依存的关系。”
此次展览主题“两极椭圆”是对生命与死亡、宇宙与大地、自然与文化以及多种看似矛盾的极点间相互牵扯,最终趋于平衡的状态的解读。
撰文
李忆红
编辑
Euphy
金允哲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声音乐作曲家。通过对“物质”和“物质性”提出根本性问题,艺术家展示了想象力和创造一个超越人类既有经验之真实的可能性,并关注其潜在的趋势。其作品展现了艺术家想象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在人类文化形成或被语言定义之前的维度中的故事。人类、非人类、机器、材料和物质被平等地视为活性物质(跨物质)和事件主体,存在于其作品当中。
金允哲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2016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碰撞国际大奖、林茨电子艺术大奖(Ars Electronica)和 VIDA 15.0 三等奖等。其作品也曾在世界多地展出,包括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意大利)、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CCCB,西班牙)、FACT利物浦(英国)、林茨电子艺术中心(奥地利)、法兰克福艺术协会(德国)和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等。他曾担任韩国高等研究院(KIAS)跨学科研究项目“物质现实”(Mattereality)研究组的首席研究员。此外,他还是艺术与科学项目组“流体天空”(Fluid Skies)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系的“液体物质”(Liquid Things)艺术研究项目的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