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意识在电子宇宙的神圣显现

文摘   2024-08-13 19:00   上海  


萨满(Shaman),这一在现代社会逐渐以文学和艺术媒介逐渐回归公众视野的词汇,其历史与创世之初的人类意识一样古老,甚至比目前能考察到的最悠久的人类文明还要早上数千年。横亘数个世纪的变迁,无论在部分部落氏族中处于核心位置,亦或是在其他文化属性中位处边缘濒临消退,萨满实践与其精神仍然延续着其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转化的灵性狂喜旅程,并能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中遗留印记。


 Charles Frizzell,《Flight through time》,油画,图源网络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16分钟,HD影像,作品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并收藏,节选片段 


纵览各个地域与部族的神话传说、宇宙与神学观念,尽管内容细节有所差异,似乎有一条隐秘的线索在冥冥之中将世界上所有的被称作萨满的意识与身体连接在一起。对于物质世界和既定社会结构以外的精神性探索,构成了萨满被世界认知的方式,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原型以及出于本能的无需后天社会塑造的行为和感受模式。


北欧神话中位于宇宙中心的树——尤克特拉希尔,图源网络

三星堆遗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树形文物之一,一般被认为是古蜀人的宇宙树,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汉代武氏祠石浮雕(2 世纪中叶)中出现的扶桑树


有萨满特质的人于旧石器时代便已存在,而萨满一词起源于西伯利亚,后被广泛用于描述全世界各个部族中具有某类特征与能力的人。萨满在通古斯语的原义为颤抖、狂舞之人。而根据和阿尔泰语系有关的北方诸民族词语语音辨析,在满语、赫哲语、锡伯语“Sa”、“Za”等音的词根,都是“知道”的意思,萨满是知晓自然与神灵,通晓万物运行法则并显现宇宙意志的媒介。萨满在群落中往往是医者、术士、预言者的身份,他们被认为可以与天地鬼神沟通,具有超验的感知与疗愈能力,行使治疗、占卜以及降神庇佑大地风调雨顺等职能。


创作于约公元前5800年的绘有萨满纹样的壁画,位于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阿杰尔高原一处山洞中

在这位身份推测为女性萨满的墓葬中,包含一位蜷缩在右侧的女性,以及各种动物骨骼。位于土耳其西南部的底格里斯河上游,埋葬于前陶器新时期时代A期(PPNA)摄影:Ergul Kodas


萨满的形象常与动植物相关联,他们往往能理解灵魂与动植物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荒野之主或野兽的召唤者。倘若以萨满的方式看待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我们周遭的一切都蕴藏着生命之力,动植物、岩石、河流、天气系统、文字都具有灵性且彼此依存、繁衍生息,这便是人们俗称的泛灵论(源自英文Anima一词,指呼吸、灵魂、生命之义)。萨满作为地球上人类的一员,炼金般地将混沌无序转化并显现为渗透在世事万物之间神圣力量。



数字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无法与自然和无意识间建立更深层联系的逼仄茧蛹,但在符码交叠的电子宇宙,是否依旧可以以万物有灵的视角徜徉其中?电子代码如何显现其生命?转化并知晓它们轨迹的萨满身处何处,又如何以各自的体悟构建与显现其中的神圣花园?艺术家们以科技媒材为通路将对于灵性与超验精神的探索编织在彼此构建的电子宇宙空间。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16分钟,HD影像,作品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并收藏,节选片段 


艺术家陈滢如的影像作品《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创作于疫情期间,影像构筑的梦中花园与逝去之人所在的空间相连,那里蔓生着刺痛她的记忆,也永久居住着她已逝去的母亲。“以后我们只能在这里见面了。”陈滢如在梦中对她的母亲说。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16分钟,HD影像,作品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并收藏,静帧


自我治愈的旅程总是充满困顿与反复挣扎,影像中时常与个人私密记忆交叠闪现的是一颗半人马形态的行星——凯龙星。它也被称作天医星,是星际间的萨满,它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的半人半马神Chion,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始终在创伤的反复消磨中体会治愈之道。陈滢如将她与两位占星师探讨凯龙星与生命中创伤、情感模式关联的录音放置在影像中,试图将个人的情感经验与人生脉络牵引至宇宙的翻涌中。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16分钟,HD影像,作品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并收藏,节选片段 


丹麦人类学家拉内·威尔斯来夫在《灵魂猎人》(2020)中探讨了尤卡吉尔猎人为达到狩猎目的而与其猎物在精神和形态上融合的体验,这与萨满链接自然动物图腾的体验十分相似。瑞士荣格心理学家玛丽·路易斯·弗兰丝在《童话中的原型模式》(1997)中写道:“魔法动物通常是自性的象征,在北方地区,熊常作为萨满自性化身的出现,因其为伟大的自然神灵。萨满从熊这种动物上获得了治疗的力量及创造力。”萨满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的先天心理模式,这类动物本能致使他们的内在意识与动物合一,得以在仪式中凭借动物的力量。


柯巧,《Hunting(Pray/Prey)》,2023,10分钟,3D,AI影像


而关于狩猎与被狩猎的身份转换以及如何平衡动物本能与人性的认知的讨论,在中国西南小镇一个多宗教家庭长大的柯巧在她的沉浸式影像装置《狩猎(祈祷/捕食)Hunting(Pray/Prey)》(2023)中基于自己的个体经验感受给出了回应。


柯巧,《Hunting(Pray/Prey)》,2023,10分钟,3D,AI影像


《狩猎》是通过狩猎的隐喻探索自我认同、欲望与灵魂挣扎的旅程。这部10分钟的沉浸式电影借由Pray(祈祷)和Prey(捕食)的一个双关词开始,当祈祷成真时,也是狩猎欲望的开始。作品通过个人叙事与神话故事的交织起狩猎之旅,在这段狩猎的旅程中,身份转换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反思、自身经历、各类宗教绘画以及传统神话元素共构了这场人工智能动态影像中的无线追逐。该影像装置以历史神社、大教堂、寺庙和清真寺的屋顶画作为灵感,悬于天花板,在360°环形屏幕上的双面投影中呈现,邀请观众感受身份、欲望与灵性之间的复杂互动。


柯巧,《Hunting(Pray/Prey)》,2023,10分钟,3D,AI影像

柯巧,《Hunting(Pray/Prey)》,2023,10分钟,3D,AI影像,沉浸式影像装置


古人的宇宙充满神圣,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显示神圣的象征。每当历史中发生新技术的变革,人们通常都会以自身所处时代的神话经验解读不符合认知经验的现象,将其视为鬼神现身的神话想象。十九世纪初期,西方摄影术传入中国上海,因湿版摄影定影时间较长和多次曝光,拍摄出的人物可能存在白色透明显影或叠影效果,致使社会上流传着这项可以拍摄出影像的新技术可以夺取人魂魄、相纸中的重影是某种鬼神降临的谶言。这类由新技术而引发的都市传说在现代仍在不断上演。


人工智能时代的扩散模型因其在自动生成图像数据的过程中,AI对人体面部五官和身体的不准确推演,所构建图像时而发生人物身体、面部扭曲、多手指和身体器官现象,再度重演了部分公众面对陌生新技术来临时所产生的鬼神想象。艺术家曹澍在近期驻留期间创作的电子游戏作品中,以降乩摄影与AIGC扩散模型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为线索,探讨新兴技术背后的幽灵性以及神话故事中神迹的表象与原型。


在曹澍的观念里,摄影技术与死去的生命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隐喻关系。此次创作他将目光投注于历史建筑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1943年被日军占领并发生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曹澍将运用AI图像生成和计算机图形建模技术,以一个死去的摄影师的视角,在特定空间中回溯有关于核创伤的叙事。


曹澍,驻地创作电子游戏过程截图,项目仍在进行,图片致谢艺术家

曹澍利用AI生成的影像片段截帧,项目仍在进行,图片致谢艺术家


近代史上,摄影师威廉·穆勒(William H. Mumler)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灵魂摄影师。由于美国刚经历南北战争,通灵活动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人们开始通过各种宗教或灵媒与死去亲人表达思念。因此,相机成为了与灵界沟通的特殊媒介,人们期望在照片中重温逝去亲人的影像,其中以林肯夫妇的合影最为著名,也使得穆勒一时名声大噪。


玛丽·托德·林肯与她的丈夫亚伯拉罕·林肯的灵魂合影, 威廉·穆勒摄,1872年 图片来源: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尽管灵魂摄影只是借助二次曝光的“骗局”,但穆勒依然是摄影史上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篇章,承载着世人对亡者的情感,对灵性和神迹显现的迷恋。


萨满,由一重宇宙跃迁至另一重的宇宙的摆渡者,他们并不惧怕异界的未知与神秘,反之与其共存,相互间供给与汲取力量。在电子异界的未知序列中编入属于自己的语言和频段,犹如萨满的狂喜旅程,无限宇宙的神圣奥秘将会敞开。


陈滢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2023,16分钟,HD影像,作品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并收藏,节选片段 



撰文

林熠星


编辑

Euphy




透过宇宙学系统,利用占星学、神圣几何、炼金术等符号,来诠释社会、历史中的权力结构,例如人类行為、国家暴力、乌托邦思维与集体意识等议题。目前透过灵修、萨满实践、以及佛教哲学观来探索意识的无限可能性。


她曾参加国内外重点展览与影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23、2014)、台北双年展(2023、2020、2012)、英国泰德美术馆电影放映(2023)、光州双年展(2021),《太空奇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1),《现代驱魔师》以及《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现代主义》台北市立美术馆(2021),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9)、鹿特丹国际影展(2018、2011)、柏林超媒体艺术节(2018),利物浦双年展(2016)、雪梨双年展(2016)、柏林影展(2016)、《陈滢如:超星鑑定》(旧金山,2016)、《超距作用-陈滢如个展》(台北,2015)、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北京,2014)。 



柯巧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她通过创造虚拟世界和制作现场体验来传递信息。Ker 探索神话、算命和人工智能算法,从未来捕捉数据点并验证现在。Ker 关注内源性化学物质对感觉的模拟,努力在存在的无形和混乱中寻找控制元素,向内观察身体,向外观察周围环境,再超越外观察外部世界。



曹澍的创作以叙事性的3D数字影像、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神话隐喻,与历史档案、社会议题紧密编织在一起。曾获2022年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近年来艺术家参加了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2017),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驻地。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北京民生美术馆、纽约Sleep Center等世界各地的机构展出。除此之外,作品也曾入围众多国际影展的主竞赛单元,如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米兰国际电影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卡塞尔纪录片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等。






从A到Z,无从定义的东南亚



在电子系统中铸造灵性祭坛

将眼泪献祭给AI之神













Meta Eye
Meta Eye是超媒体集团旗下数字艺术内容平台,旨在构建与阿尔法世代⽂化同频的活⼒场域,重新诠释新兴⽂化⽣产的潜⼒。通过独特的视⻆融⼊⼤众⽣活,Meta Eye致⼒于打造⼀个探索未来⼈⽂社会结构和新纪元创作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