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科技的潮汐中回响

文摘   2024-07-26 18:30   上海  



在先秦思想家管仲所著的《管子·宙合》一文中,“宙合”被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将天地万物及其外一切都包裹于其中的袋囊,这也让人联想到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学作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提出的“虚构的背袋理论”(Carrier bag theory of fiction,1986)。她将科技重新定义为一个文化背袋而非统治的武器,一个用来盛装、接纳人类各种技术成果的容器,而非用以杀戮的长矛。这些想象无不指向一个万物相生而非各自为营的世界,为我们今天理解技术和文化的作用关系打开了一种以关怀伦理为立足点的视野。


我们将在此意义上进入艺术家曹斐近日在浦东美术馆的大型个展——“潮汐宙合”,从不同面向探索并创制了一个数字技术与肉身、人文与后人文、虚拟与现实相互胶着生长的世界。



展览将美术馆整个二层空间改造成一处迷宫般的浸入式剧场,展示了曹斐跨越近30年的艺术实践,囊括了她多个代表性的长期项目,如“珠三角”时期的早期系列作品,以“人民城寨”为起点的“元宇宙”数字虚拟时空,以及研究型项目“红霞”,触及的时间尺度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跨越至近未来。


整个展览被分割为“珠三角渊源”、“红霞历史”、“元宇宙”三大区块,分别由三位策展人策划,每个区块都呈现出特有的展陈设计。“元宇宙”由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策划,展区被一片荧光色笼罩,形似太空舱样式的金属门入口引导着观众的路径;“红霞历史”单元由杨北辰策划,基于红霞影剧院的历史,再现了前苏联时期影剧院的建筑美术风格;“珠三角渊源”则由谭雪策划,位于展览末尾处美术馆的镜厅空间,一整面的落地玻璃将黄浦江沿岸的城市景观尽收其中,提示了该展区作品同城市和在地文化间难以割舍的关系。


“元宇宙”单元,“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红霞历史”单元,“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珠三角渊源”单元,“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穿梭在视觉风格迥异的展区,与各种多频影像作品及其产生的多种声音混杂之间,其观展体验回应着当下身处信息碎片洪流中的迷失感和被吞没感。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不得不让步于周遭的环境,被它们包裹、吸纳,使得这些作品自身转而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组建成一个微型的另类宇宙。事实上,曹斐大量的创作都在现实社会,尤其在最为平凡的个体生活的基础之上生发,以此将她对集体记忆、历史星丛和科技的浪漫想象付诸其上。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出生于广州的曹斐亲历了改革开放后80至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蜕变,大量外来劳工的涌入使之快速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又让该区域成为彼时中国前沿的流行音乐、电影及文化汇集之地,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曹斐早期的创作中。镜厅呈现的“珠三角”单元是走进曹斐创作本源的入口,从美院学生时期创作的舞台剧《校园狂想曲2》(1995),到短片《失调257》(1999)、《牛奶》(2005),再到记录广州城中村的实验影像纪录片《三元里》(2003)等等,这些以便携式录像机拍摄的录像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珠三角社群、城乡文化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照,其中包容了各类社会小人物的微小叙事。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曹斐,《角色》,2004,单频录像,4:3,彩色,有声,9分12秒。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


随后的时间里,为了深入中国新工人阶层在珠三角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个体生存的真实状况,曹斐将工厂作为自己的田野,曾在广东佛山的欧司朗灯泡厂驻留半年,完成了她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谁的乌托邦》(2006)。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 20分20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以珠三角的疾速发展为背景,《谁的乌托邦》聚焦于流水生产线背后工人们的个人现实与梦想,这种对卷入时代浪潮中的平凡人物的关怀进一步延续至她后来的作品,如《亚洲一号》(2018-2021)里高度自动化的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仓中的工人与非人劳工之间奇妙的情感纠葛。


曹斐,《亚洲一号》,2018,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有声 63分21秒。作品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


曾经的一所电子厂工人社区在上世纪60年代被改建为红霞影剧院,运营数年后宣告停业,并最终于2023年年末拆除。移居北京的曹斐曾以此处作为临时工作室,机缘巧合下对红霞影剧院及周围红霞社区展开了一项近10年的长期调研。她似考古学家般地工作,挖掘整个街区历史档案,综合都市空间、劳动与工厂、身份政治、科技与幻想,“红霞”项目(2015-2024)谱写了一段近乎史诗般的记忆的交响乐。该项目是多种媒介的复合体,从科幻长片、纪录片、VR,到出版物、摄影、文献及物件,曹斐将她极大的热情、意志和想象力投入“红霞”的似水流年及其往生之后的余韵中。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展厅的布局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红霞影剧院的设计及其所代表的6、70年代社会主义美学,影片《新星》(2019)更是将此种美学融入宏大的科幻叙事中。在复古未来主义的外衣下,讲述一对父子间跨越时空的亲情纽带与羁绊以及一个失落的技术幻想。


基于红霞的历史渊源,《新星》及该项目里的其他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浓稠的怀乡症,在过去和未来的反复横跳中试图唤起一个业已逝去的家园,以及隐藏在今天普遍的技术决定论下的人的主体性忧思。


曹斐 《新星》 2019 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有声 97分13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尽管曹斐的创作从早期的珠三角在地文化转向了技术和虚拟领域,但她始终未曾改变其作品一贯的底色,即对人的关怀,亦指向一种关怀伦理学中对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探索和重构。作为元宇宙领域的艺术先行者,曹斐从2007年开始创制了一个个虚拟世界,她化身“中国·翠西”(China Tracy),在数字平台“第二人生”上搭建起一座虚拟大都市“人民城寨”,并在其中扮演起守护者的角色,开展持续数年的对虚拟生活与数字城市建设的畅想和实践。中国·翠西成为艺术家另一个自我的显现,在虚拟世界里携带着她的理想与情感开启自己的人生旅程。


十多年后,曹斐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数字化身,一个雌雄同体、混合机器和章鱼的赛博格《Oz》(2022),它用它的全知全能守护着一方天地,正如另一件作品《多托邦》(2022)里轻柔挥舞触手的形似章鱼的巨大生物正支撑着悬浮于一片水域的建筑那般,它们平和又充满疗愈的力量,为我们铺陈出一个在元宇宙中重叠、交错的乌托邦世界。而这显然迥异于技术的悲观主义或技术-人文的二元对立。


曹斐,《多托邦》第二期,2024,引擎电影,单频录像,16:9,彩色,有声,5分15秒 ,音乐:马海平。作品由元邦委托创作,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曹斐,《多托邦》第一期,2022,三维渲染数字影像,16:9,彩色,有声 2分40秒,音乐:马海平。作品由元邦委托创作,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曹斐 《Oz》 2022 双屏数字影像,9:16,彩色,有声 1分36秒 音乐:马海平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在曹斐的个展中,可以看到科技的造物何以一种哈拉维(Donna Haraway)意义上的“伴侣物种”的形态,与我们共同应对世界残酷的、紧迫的麻烦;又何以作为勒古恩的沉重背袋,收容起一切失落、矛盾、搁浅的理想、迷茫无知的人、地球的种子以及漫天的星辰。



撰文

李素超


编辑

Euphy




曹斐是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国际权威媒体《ArtReview》在2023年年底发布的排行榜“Power 100”中,曹斐位列全球第10名。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曹斐也是首位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她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香港大馆美术馆、英国伦敦蛇形画廊、巴西圣保罗州立当代美术馆等众多国际大馆举办个展。





塑火星的蘑菇移民



被许诺的美丽新世界,可以在数字空间兑现吗?




谁来决定我的存在














Meta Eye
Meta Eye是超媒体集团旗下数字艺术内容平台,旨在构建与阿尔法世代⽂化同频的活⼒场域,重新诠释新兴⽂化⽣产的潜⼒。通过独特的视⻆融⼊⼤众⽣活,Meta Eye致⼒于打造⼀个探索未来⼈⽂社会结构和新纪元创作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