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到Z,无从定义的东南亚

文摘   2024-08-09 19:31   上海  


应该如何去叙述东南亚?


每一年,赤道附近的信风在这里有若干次转向,从1世纪开始,便有船只乘着信风抵达,留下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商人、僧侣和官员。到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来了。随即便是横跨好几个世纪的殖民史,这里所有的国家都印下被帝国染指过的痕迹。接着是近百年的民族独立之路,殖民者、军阀、买办、革命者接连入席,冲突和动荡成为一种常态,分分合合中,一点点建立起现代国家的松散框架。


“东南亚”这个叫法,最终在二战时期被固定,这片11个国家的土地,涵盖了一千多种不同的语言和各类不同的宗教。这体现出如同蜜糖一般浓稠的复杂性:社会状况各有不同,又存在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这也是艺术家何子彦想要在他的作品《东南亚批判词典》(The Critical Dictionary for Southeast Asia,2012-至今)中,试图去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政治、民族、语言和宗教层面如此多样的土地上,它是否具备一个统一的地区身份?是什么构成了东南亚的统一?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无论是在时间属性还是地理属性上,“东南亚”都是一片难以被笼统概括的复杂概念。如何书写东南亚,成为一种方式。殖民统治者的方式,是带着绝对的权力进入,全面接管地方事务,引入语言和教育体系,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文件系统,以此塑造当地的历史记忆。人类学家的方式,是诚恳勤勉地走进这片土地,学习当地的语言,在“田野”中持续流连驻足。他们常花费个若干年,如垦地一般,从单一的民族国家摸索至整片地区,试图获得一个总体性的结论。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而何子彦的做法更像是一个猎手,仅凭着对历史敏锐嗅觉,潜入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文献中,追踪可能的线索,编织成密集的叙事。《东南亚批判词典》借用拉丁字母表的 26 个词条,其中每个字母都是对东南亚一个命题的研究结果,如同一个层层嵌套又能被无限拓展的维基百科条目。


A代表海边,无政府主义

B代表水牛

C代表圈子,腐败

D代表衰变

E代表流行病,逃避

F代表小说,分歧,森林

G代表鬼魂,影子作家,Gene Z. Hanrahan

H代表湿度

……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影像静帧,2012年至今,图片由艺术家与马凌画廊提供 © TzuNyen Ho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而同时,有别于“百科全书”式叙事的序列化特点,《东南亚批判词典》中的叙事内容是极度碎片化的,漫游式的,没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可以是历史、概念、轶事、或者是人物传记。比如,“O代表鸦片”讲述了新加坡在帝国主义扩张中作为中介的角色。“H代表湿度”探讨了水力在东南亚的影响。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认识到“东南亚”这一术语的广泛性, 艺术家何子彦与软件开发者让·格柏(Jan Gerber)和新媒体艺术家塞巴斯蒂安·吕特格尔(Sebastian Lütgert)合作,创建了一种能将与东南亚相关的文本、音乐和现成影像资料交织在一起的算法编辑系统。这些资料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伴随着新加坡音乐家兼歌手巴尼·海卡尔(Bani Haykal)的旁白,以录像片段作为数字来源,在作品官网中每刷新一下,不同的素材片段地被重新剪辑,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出乎意料的联系,构成了对东南亚的重新诠释。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每个词条之间可以不断拓展其边界,形成如同超链一样的彼此互文。比如“L代表可读性,莱特”和“G代表鬼魂、影子作者和基恩·汉拉汉”词条,分别延伸出独立的作品《无名》(2014)与《名字》(2015),分别讲述了有三重间谍身份的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莱特(Lai Teck)和影子作家基恩·汉拉汉(Gene Z. Hanrahan)的故事,形成一组对身份的互相照应关系。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何子彦,《无名》,2015年,单频录像,5.1 环绕声,21分钟51秒

何子彦自认为是研究型艺术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显然很难融入现有的学术体系,他将这些作品加入大量的直觉的,感受的、体验的表达,把看似相距甚远的事件从时空中抓取出来,放置在一起,创造新的叙事视角。


多元叙事一直是何子彦的追求,包括他选择了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呈现媒介。相比于传统视频制作流程,从制定脚本到挑选匹配的素材,一切呈现的背后实则受控于一种秩序。《东南亚批判词典》通过算法的偶发性支配,甚至作为作者的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视频将走向哪里。配合录像带杂乱、无序、和粗砺辛辣的材料特性,组合出蒙太奇一般超饱和的图像碎片,使其成为了最适合此叙事的媒介。


何子彦,《F代表折叠》,2021年。展览现场:时间与老虎,新加坡美术馆。图片提供:新加坡美术馆。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展览现场:时间与老虎,图片提供:新加坡美术馆。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德国汉堡艺术协会展览现场,2018,拍摄 Fred Dott


在何子彦眼中,单一、权威的叙述是一种独裁,是他作品的敌人。何子彦的作品,与其说是一种对权威性叙事的颠覆,更像是提供一种尽可能多元的解读视角。《东南亚批判词典》构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叙事模型,不断流动的时间里,人们自行获取、咀嚼一段碎片,就已经构成了新的想象。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马凌画廊展览现场,香港,2019,拍摄:Kwan Sheung Chi

何子彦,《东南亚关键词典》,2012年至今。录像,微型电脑,算法编辑系统



撰文

222


编辑

Euphy




通过戏剧性的乐谱和光效来呈现大量的历史参照是何子彦(1976年生于新加坡)创作录像和装置作品的主要手法。各不相同的录像作品向人们揭示鲜为人知的东南亚历史的同时,也在指出我们自身并未察觉的未知。何的作品脉络参考一系列文学、艺术史和音乐的文献,一种被扩大强化的模糊、戏剧性和不安的感受充斥于其中。何借由身心两方面来调动观众多种感知,并促使其思考那些我们已知的和更为重要的未知。


何子彦曾在世界多地举办个展,包括汉堡艺术协会(2018)、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18)、横滨表演艺术论坛(2018)、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2017)、东京森美术馆(2012)、悉尼艺术空间(2011)、阿德莱德南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10)。此外,何曾代表新加坡参加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其群展包括第12届光州双年展(2018)、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18)、达卡艺术峰会(2018)、柏林世界文化宫(2017)、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6)、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2016)、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015)、广州时代美术馆(2013)和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2012)等。







在电子系统中铸造灵性祭坛

将眼泪献祭给AI之神
献给巴黎 却从未点燃的电子烟花












Meta Eye
Meta Eye是超媒体集团旗下数字艺术内容平台,旨在构建与阿尔法世代⽂化同频的活⼒场域,重新诠释新兴⽂化⽣产的潜⼒。通过独特的视⻆融⼊⼤众⽣活,Meta Eye致⼒于打造⼀个探索未来⼈⽂社会结构和新纪元创作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