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说,美是欲望的投射

文摘   2024-06-29 18:00   英国  



人类对美有着天然的反应。自古时的铅华敷面,古罗马的水银亮肤,中世纪欧洲流行的束腰,近代的X射线脱毛,再至当今人们通过时尚塑造形象,用妆容修饰轮廓,或是整容手术以求得理想外貌,追求美的基因成为人类漫长演变史中最稳定的基因之一。审美的更迭不仅受到商业资本话语和社会权力的影响,形成具有特定社会特征的标准,同时也与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当这种近乎本能的渴望遇上具有无限可能的虚拟技术,美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瑞士HeK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aus der elektronischen Künste Basel)近期的数字媒体展览“虚拟之美”(Virtual Beauty),正以此为主题,借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社交媒体以及推送算法机制如何影响与定义当代美貌的标准。



踏入展览,美国名人凯莉·詹娜的三幅肖像居于空间的中心,是由摄影师Daniel Sannwald创作的“Kylie Jenner x Beauty_GAN”(2019)。照片中,这位拥有自家化妆品牌的美妆教主没有化上代表性的精致妆容,取而代之的是以首个人工智能影像生成程序“Beauty_GAN”在她近乎素颜的脸和头发上层层叠加的AI生成妆容。


“虚拟之美”展览现场,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图片致谢:HeK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


Daniel Sannwald, Kylie Jenner x Beauty_GAN, 2019 ©️Daniel Sannwald


数字妆容既完美贴合凯莉·詹娜的脸,令人难辨真假,也同时被解体成像素粒子,变形成抽象融化的色块,提醒观者眼前这一切并非真实。这种真实与虚拟互相拉锯的特质,呼应了这位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四亿支持者的网红代表的时代:虚拟网络的形象对现实世界发挥着强大影响力,打破了“美”在两者之间的界限,定下了整个展览的基调。


Daniel Sannwald, Kylie Jenner x Beauty_GAN, 2019 ©️Daniel Sannwald


   Daniel Sannwald, Kylie Jenner x Beauty_GAN, 2019 

   ©️Daniel Sannwald


随着社交媒体崛起,人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美照,人人都可以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但人人也被某种标准、某种美的代表所禁锢。展览中另一件作品Micheal Wallinger的“迭代身体合成”(ITERATIVE BODY SYNTHESIS,2022),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我们认知的美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


Michael Wallinger,迭代身体合成,2022,“虚拟之美”,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图片致谢:HeK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




Michael Wallinger,迭代身体合成,2022,装置 ©️Michael Wallinger


艺术家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社交平台Instagram的算法,分析平台推荐给用户的照片数据,观察它是否偏好特定某种身体形象,并把分析结果反映在艺术家的虚拟分身sisi.spec身上,让sisi.spec的体形和动作随之变化,连续地反映着社交平台的算法限制与偏好。这件作品一方面揭露了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对美的观点,影响力无远弗届。另一方面,它却受限于算法在数据上的盲点,推广着某种特定的体形,把非主流的美推至更远的边缘。当我们渴望通过科技变成理想中的自己,但这种所谓“理想”是否使人远离真实,追求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投射?


  Harriet Davey,玻璃炮(The Glass Cannon),2024,影像 ©️Harriet Davey


GERIKO & Juno Calypso,美容沙龙(The Salon),2018,影像 ©️GERIKO


“这次展览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视角,艺术家们以批判性但不一定是负面的角度看待科技与美的关系,探讨这些多样的媒介或方法如何使我们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展览的四位联合策展人之一、多媒体创作人Bunny Kinney如此回应道(另外三位为Gonzalo Herrero Delicado、Mathilde Friis与HeK现任总策展人Marlene Wenger)。



“虚拟之美”展览现场,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


在科技的加持下,人们终于可以摆脱与生俱来的形体限制,自由捏造渴望的外貌:修图软件能随意调整身形,各种滤镜的改头换面,在虚拟世界塑造理想的化身。然而这种随心所欲如一粒自欺欺人的致幻剂,既让人相信在虚拟世界中已达到期望的容貌,又令人更加拒绝自身在现实中的形象。



Filip Ćustić,pi(x)el,2022,“虚拟之美”展览现场,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


Bunny Kinney认为,也许在我们利用虚拟科技发挥创意,成为理想中的人之时,也在拒绝我们天生的身体。“我们追求这个形象是因为它反映我们内在真实的自己吗?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受到了社会对美的认知影响?也许我们需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想改变自己?”


Ben Cullens Williams & Isamaya French,前世(Past Life),2021,数字影像 ©️Ben Cullens Williams & Isamaya French


Bunny Kinney的录像作品“产品就是你™ ”(The Product is YOU™ ,2022)想象了如果人类只需一个简单快速且无痛的手术便可以变成理想中的自己。


Bunny Kinney,产品就是你™,2022,“虚拟之美”,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


“这件作品想探讨的是社会对美的认知。相对于我现实中日复一日的身份,我对在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数字自我很感兴趣。我们用照片等各种方式表达的个人身份认同。” 他表示,作品的灵感之一来源于我们总在合照中寻找自己,查看自己是否足够好看。如果科技可以带来永久的安心感,我们对自己的各种质疑和不安全感是否就会随之消散?



  Bunny Kinney,产品就是你™ ,2022,影像,03:23分钟,迪拜未来博物馆委任作品 ©️Bunny Kinney


作品以戏谑方式模仿药品广告的隐恶扬善:夸夸其谈将自我更换为理想外貌的各种好处,而副作用则匆匆略过。然而自我否定的极端后果却是失常、崩溃,甚至死亡。作品把虚拟科技比作整容手术,同样介入了社会对美的看法。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支配着我们看待别人、看待自己、看待美的方式,我们该如何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夺回个人身体的话语权。



  Bunny Kinney,产品就是你™,2022,影像,03:23分钟,迪拜未来博物馆委任作品 ©️Bunny Kinney


Frederik Heyman的“虚拟防腐处理”(Virtual Embalming,2018)邀请了三位活跃在公众视线下的女性: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模特儿Kim Peers和设计师Michèle Lamy分享她们希望自己死后如何被记住,再以3D扫描技术把她们的照片制作成立体模型,在虚拟世界中建构她们自己眼中最美的模样,无关外界的喜好与评价。


  Frederik Heyman,虚拟防腐处理,2018 ©️Frederik Heyman


Frederik Heyman,虚拟防腐处理,2018,“虚拟之美”,2024,HEK,摄影:Franz Wamhof


Frederik Heyman,虚拟防腐处理,2018 ©️Frederik Heyman


当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美的定义变得更复杂多元。人们从未如此自由地塑造自己的形体与身份,在社交平台或虚拟世界中以理想形象示人。但当我们能够任意成为任何人,又是否会迷失在各种滤镜或幻觉之中?科技的善恶取决于使用的人,展览“虚拟之美”探讨的美不只是皮相,更是对自我的投射、拒绝或接纳。


Arvida Byström,一个赛博洋娃娃的房子(A Cybernetic Dolls House),2023,影像 ©️Arvida Byström


撰文

Angel Leung


编辑

Euphy








Marco Brambilla:超饱和的人间奇观 


这个周末,去别的世界寻找答案


当数字孪生开始拥有自己的生命







Meta Eye是超媒体集团旗下数字艺术内容平台,旨在构建与阿尔法世代文化同频的活力场域,重新诠释新兴文化生产的潜力。通过独特的视角融入大众生活,Meta Eye致力于打造一个探索未来人文社会结构和新纪元创作模式的入口。



Meta Eye
Meta Eye是超媒体集团旗下数字艺术内容平台,旨在构建与阿尔法世代⽂化同频的活⼒场域,重新诠释新兴⽂化⽣产的潜⼒。通过独特的视⻆融⼊⼤众⽣活,Meta Eye致⼒于打造⼀个探索未来⼈⽂社会结构和新纪元创作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