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怕自己变成“黄脸婆”了,因为“黄脸婆”不仅仅是面色暗黄的形容,还伴随着面部线条的臃肿,甚至身体都是“虚浮胖肿的”。
之所以推荐“黄脸婆”用黄芪,还要从黄芪的归经上讲:
入脾经,针对面色
入脾经,可以通过健脾达到养血、补血的目的。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子叫“当归补血汤”,其中只有两味药,一个是当归,一个是黄芪,虽然以补血著称,但补气的黄芪用量是补血的当归的6倍!
也就是,用健脾补气的黄芪,增加身体自己的生血能力,就此改善面色的萎黄。
入肺经,针对状态
中医讲“肺开窍于皮毛”,面部以及身体的水肿多与肺气不宣有关,因而中医在治疗这类问题时常会用到黄芪。最代表的就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用以消除虚浮水肿,尤其是头面部的水肿,黄芪于其中的作用主要是补气利水。
水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这个气就包括了肺气和脾气。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很容易水肿,除了和雌激素分泌有关的经前水肿,还有就是因为脾肺气虚所致,她们往往是一边肿着一边累着。
首先是疲劳感明显,其次是在疲劳的同时有身体虚胖、面色萎黄或者晄白的情况。这个“萎黄”是黄得毫无光泽,甚至有些发暗发黑,“晄白”则是面色白,透着一种不自然的青光,看上去似肿非肿,有虚浮的感觉。
通常,萎黄多是因为脾虚而气血化生不足,是血虚的表现;恍白是因气虚而水不能及时运化而蓄积,是气虚水停的表现。
在中医看来,这二者刚好在黄芪的适应症范围内。不过,问题也来了,黄芪的性质偏温,容易上火,特别是原本就有便秘问题的人,此时吃黄芪只会加重便秘。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最好有性质偏凉的药物与之相配。
具体来说,这就是西洋参。
在中医药里,性质偏凉的药物多无补益之功,唯独西洋参是唯一一个性质偏凉同时又能补气的人参,用来与黄芪相配,一可以在黄芪健脾补肺的同时,增加了补心气的作用,二可以对冲黄芪的温性,可以使黄芪在不上火的同时,践行它的健脾养肺,“扫黄”消肿之功。
||图片来自网络,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有疑问,可点击这里向我咨询
||音频电台等服务,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