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如何入门
光看标题,很通俗,但真拿起笔来,我犹豫了。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很难懂的。年轻人能理解吗?年轻人欢迎吗?不过,转回头一想,我的顾虑多余了。说不好懂,是由于当代年轻人接受的所谓“现代教育”太多了,根本不知中国古人有着与现代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但是,年轻人既然是人,是中国人,用用心,还是会懂的,因为我说的是“每个”生命本来具有的本来面目啊!再说,时至今日,时代已经到了人类大开悟的时代,国学一定会成为世界的普世意识,我莫过是稍微提前早说了一二十年。只要有三、五个稍微认真一点的年轻人,多看两遍,肯定会明白个大要的。那我也就满足了。
学国学绝对不同于学习西方文化的各种理论,什么哲学、法学、数学、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西方的这些学问,都有固定的可把捉的原则、公式、推理方法等等,事实上还是一些“技巧”,说不上是真学问。
国学的对象只是我们自己的“心”。佛家有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中国会背诵的最少不下万人。这部经的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观”者,“观照”、“思虑”也。“自在”,即自我的存在方式、过程,也即是要观察自我“心”的运动过程、方式。不是说真有一位“观自在菩萨”。谁这样下定决心只观自己心灵的运动,把一切外在的变化全归为自我心灵的变化,有这种自觉的人就是“菩萨”。“菩萨”的本义就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自己的“心”;同时,也帮助别人觉悟自己的“心”,将心比心,人家也会觉悟自心的。这人就是菩萨。
儒家《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每个人的“心”,具体讲就是每个人眼、耳、鼻、舌、身、意的运动。这和《心经》首句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系统全面讲述了每个人“心”运动的全部特点。
初入门的年轻人只要搞懂了这一点,永远以观自己心灵为主,除了“明心”,就是“明心”,别无他事。找准了这个对象,再去广阅经典著作,也就可以找到门径了。
儒、道、释所有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都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观心、用心、明心的自然流露。一句话,他们都是在说自己的“心”。心外无人,心外无物,人与物都是外相在“自己”心里的运动形式、存在形式。
正因为如此,读经永远不能把经文当理论条文去学习,而是要通过经文的提示,看圣人如何“明心”,引导自己去明自己的“心”,明自己的“明德”,因为,“心”和“心”没有统一的套路。心也无心,明德也无明德,只是自己“知”的永恒的觉知、感知、悟知运动。
你这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吗?你要这样说,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要在理论上辩论吧,人们,年轻人,你好好返观自照一下自己的“心”吧。
我们说的“心”,不单是意识,把意识功能和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剥离开来说,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事实上这是完全分不开的。意识也是一种“知”,没有你的“知”,怎么知你有意识哩?我们说的“心”就是“知”。小心,小心,我们说的“知”,并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特征,而是支撑眼、耳、鼻、舌、意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功能,这才是我们说的“心”。这个“心”不会凭白无故支撑六大器官,他本身就是能量运动,而且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运动。如果他不是“能量”,单纯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无用的。死尸是个活例。没有他就没有生命。
既然我们的思考对象是“能量”运动,还能说是唯心主义吗?但也不是唯物主义。
用老子的话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生命的一切“知”,说是我们“自己”的也对,说是“道”的,整体的、全体的也对。说到底还是全体的整体的。所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针对我们每个生命的“知”说的。你的“知”,你的当下的具体的“知”,为什么会是眼前这个样子?是“道”认可了的。“道”若不认可,你就无法形成眼前当下“这一个”特殊的“知”。
简单的说,这就是“明心”,即明白我们自己“心”的运动的基本特点。
这是国学的基础的基础。
到了这一步还是和西方文化不一样。不是说象学西方文化一样,你明白了个道理就一了百了,就可以自由运用了。
我们学西方文化,不管学哪一门,一旦掌握了基础知识,即原理,就可以推导出公式、公理、定理。国学不行,光知道了“心”的运动的基本特点,大半无用。“心”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变化无穷的,瞬息万变的。所以佛说“诸行无常”。老子说:“恍兮惚兮”。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谁如果想从静止的外相找规律,不管推理多么严密也是臆造的。但是,人类又只有透过对眼前外相的认知,才能追踪到“知”的运动。一步步与之相合,这便是与“道”相合了。
这便是孔子说的“至于至善”,这也才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本意。这就是“致良知”的前奏。
我们一再强调,我们如果在这个层次上理解不了国学,就先学一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从实践论入门,而又不计较外相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直捣“知”本身,体认“道”的运动的微妙性。那你就快入门了。
这才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对这四字讲得最清楚的是《大学》的前半段。
如果只到这里,那还是半截子革命。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格物致知”中,一定会体会到“道”的运动微妙至极,无处不成功,处处在成功,不成功中有大成功。到了这一步,如果你又掉到了个人功利中,想利用“道”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你当下就离了“道”了。你所“致知”的,也不再是“良知”了。甚至可能,你的智慧的火花会立即熄灭。但是完全没有个人功利也不是“致良知”。
那怎么理解呢?用得着孔子的后两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的“知”运动,也即是“道”的运动,不离你个人的功利,但又不止是你个人的功利,一切是为了“亲”一切“民”,即有利于一切“民”,“民”的利益吗?他们最根本的利益是生命的觉悟。一切都要落脚于“至善”的运动。“至善”的运动对于生命来说,也就只有“觉悟”,再无其他功利。
“至善”就包括了一切生命。一切生命能成其为生命,都是“至善”的恩赐,这便是孔子说的“仁”、“至仁”,天下没有比这个更高更大更无量的“仁”了。
这个“仁”不仅是要令生命成为生命。而且,一切生命的运动,都是直指生命的觉悟的。不管你个人自觉与不自觉,都得步步觉悟。
觉悟就是成佛。所以,学国学的最后目的便是通过“明心见性”达于“格物致知”,再达于“是心作佛”。
什么是“是心作佛”呢?现在许多佛家大师讲:学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大愿,要有慈悲心。这不能说错,但这仅仅是一种入门心态,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真正的“是心作佛”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知自己的菩提大愿无用,自己的慈悲心也无用。如果真起了作用,只不过是自己的菩提愿、慈悲心与“道”的能仁之心偶合了。还是“道”的力量起了作用。这个作用,不光是令我一个人“明心见性”,令我一人“格物致知”,一切生命都在这其中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我只要有一念能“明心见性”、“格物致知”,那也就最少是说,一切生命觉悟的日子到了。所谓觉悟也无所谓觉悟,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生命的运动,都要完全依赖阿弥陀(知、心、道)的运动,一切生命的运动也无非是阿弥陀的运动,也即是“道”——阿弥陀的觉悟。
觉悟即佛。“我”本无我,心本无心,道本无道。一切皆是“南无阿弥陀佛”,谁知谁成佛,谁闻谁成佛,想不成佛也不行。除此之外,什么规律、规矩、要求也没有。
这才是“是心作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已经包含了一切生命的一切菩提大愿与慈悲心。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句话,要想入国学之门,必须有这三个步骤。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是心作佛。更准确的说,就是要不停地盯着自己的“心”、“知”,看他是如何成佛的。
你已知道“己心本佛”,或曰生命本来是佛,又下决心去“作佛”,去发现“道”在觉悟状态下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你不是“佛”是什么?
董子竹先生最新著作
已经出版,欢迎请购
喜讯:应读者们强烈要求加印董子竹先生传世大作《妙解儒释道经典》六本精装典藏版已经出版,请购赠定制高档麻布袋!
购书方式
请到淘宝:子竹书籍专售店
或请添加 日月灯妙音 微信手机同号:18906872838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
喜讯:董子竹先生最新妙解《心经》著作《从孔孟老庄到心经》正在出版中,目前样书已经出来,敬请期待!
董子竹先生最新讲座
董子竹先生最新视频讲座请看:子竹国风抖音号:zizhuguofeng
欢迎大家继续扫码收看
↓↓↓
大喜讯
董子竹先生的喜马拉雅频道于1月2号正式开播《与企业家聊国学》,近期又上线《找到管理的致良知》,(在喜马拉雅搜索“董子竹”或按或扫下面二张图片上“二维码”,即可免费收听)。有缘的亲们请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收听,闻必受益!并请大家多多转发,自利利人!
董子竹先生
董子竹先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对儒释道三家都有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研究。
董先生人生经历传奇:1942年生于湖北孝感。1960年作为西安市委宣传部培养对象,师从作家柳青下乡学习。其后入北京秦城监狱,于狱中向诸多学术大家学西方哲学;1981年平反,任西安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喜剧美学会副会长、全国戏剧美学研究会委员。1987年于九江东林寺出家,后任九江江矶寺住持,潜心研习国学。曾任江西省佛学院客座教授,1998年还俗。现为正邦集团高级企业顾问。
已出版的著作有:与南怀瑾商榷系列三种《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论语正裁》《老子我说》;解读圣经系列两种《旧约东方解》《新约东方解》;国学与企业管理系列四种《与企业家聊国学》《总裁必修国学》《中国人必修国学》和《王阳明传习录再传习》;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宫祭》(上中下三册);《董子竹妙释儒释道经典》(六册);《孟子真精神》和《周易心学解》。
— 已出版的著作 —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