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诊室故事 | 皮肤瘙痒别忽视,日常调护让小“动作”解决大“问题”

健康   健康   2024-10-31 21:00   广东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栏,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57岁的冯先生在4年前感染病毒肺炎之后就出现了心悸胸闷、皮肤瘙痒等症状,多次于其他医院体检未发现太大异常,多处求医问药均未见明显好转。近日冯先生的症状又加重了,他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系统诊治,经检查后也未发现明显异常,幸而遇见邹旭教授进行大科主任名中医查房诊治。
刻下症见:心悸胸闷,活动后明显,无胸痛,双小腿皮色偏红,可见色素沉着,伴瘙痒,无脱屑渗液,伴周身乏力,健忘,喜食肉食、鸡蛋,夜间打鼾,口干口苦,时有心烦,大便不畅。纳可,难入眠且多梦,小便可。舌淡暗,苔白腻。寸上脉,脉滑,寸脉强,尺脉弱。
邹旭教授结合患者症状及病史,运用脏腑辨证及六经辨证,结合长桑君脉诊法,考虑中医诊断为心悸,认为该病的病机属六经的太阳蓄血、阳明不畅、太阴湿困、少阴虚热,脏腑病机属脾虚痰瘀、小肠热盛、心肾阴虚,应治以健脾化痰活血、清热益气养阴。治疗上,邹教授予温胆汤、抵挡汤、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汤、增液汤合方加减运用,加土茯苓、紫珠草健脾祛湿解毒,知母清热生津润燥。予14剂,日一剂,水煎服。并配合针刺太溪穴、太冲穴、外关穴。同时嘱咐患者放松情绪,加强运动,饮食有节。


初诊查房时患者皮肤状态
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患者诉心悸胸闷症状已消失,皮肤瘙痒较前明显缓解,电话嘱患者可按照上方继续服用14天以巩固疗效,如有不适及时随诊,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态平和,继续坚持运动,控制饮食。


随访时患者皮肤状态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初诊时见寸上脉、寸脉强、尺脉弱,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寸上脉属阴虚阳亢,寸脉强提示小肠有热,尺脉弱提示气阴不足。结合患者病史,患者感染病毒肺炎后余毒未清,免疫功能紊乱,加之喜食肉食、鸡蛋,痰湿内生,易出现过敏体质,从而进一步影响免疫状态,余毒扰动于心,发之于皮毛,故见心悸胸闷、皮肤瘙痒暗沉;余毒扰心,小肠热盛,津液不得上乘,故见口干口苦,心烦意乱,眠差梦多;余毒不清,加之嗜食厚腻,脾虚难运,痰湿内生,故见夜间打鼾、大便不畅等;舌淡暗,苔白腻,脉滑,寸脉强,尺脉弱均为体内痰瘀互结、热盛阴虚之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从心脏角度治疗皮肤疾病自古有之,心为阳脏,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于血脉,则上炎局部肌肤,形成瘙痒肿疮。《类经·疾病类》也有记载:“热极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可见皮肤瘙痒肿痛与心脏密切相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抵挡汤主之”,本患者因4年前感染病毒肺炎后出现心悸胸闷、皮肤瘙痒,于六经而言,是初感病邪之时太阳邪热未能尽数散去,致使疾病迁延,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而发此病。

患者初诊之时病程已有数年,除瘀热之外,更兼有痰浊、阴虚等象,故邹教授在治疗上采用健脾化痰以宁心、清热活血以安心、补益气阴以养心,从心脏论治该患者疾病,予以温胆汤健脾化痰清热、抵挡汤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增液汤益气养阴、小柴胡汤调理气机,另加用土茯苓、紫珠草健脾祛湿解毒,知母清热生津润燥。配合针刺太溪穴、太冲穴、外关穴,使痰浊得化、瘀热得除、气阴得养,故疾病得去。







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与疼痛、瘙痒和疮疡相关的病症,其发病机制都与“心”有关。这里的“心”不仅仅指现代医学中的心脏器官,而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心”,包括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等功能。

心主血脉:中医认为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迟滞,就可能导致疼痛,即“不通则痛”。同时,如果血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营血不能布达全身,肢体脏腑失养,也可能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心藏神:心还与精神、情绪和感知有关。痛和痒作为感觉,是由心所感知的。因此,心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对痛和痒的异常感知。
心主火:在中医理论中,心与火相对应,火热太过可能导致皮肤疮疡、红肿发痒等症状。因此,治疗这类病症时,常常需要从清心泻火、凉血解毒等方面入手。
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例如,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强调火热在这些病症中的作用。而现代医家则认为,虽然火热是导致痛痒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忽视心的其他功能,如主血脉和藏神,这些功能也与痛痒疮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结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可能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心泻火、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等,以恢复心的功能,缓解或治愈痛痒疮等症状。







皮肤瘙痒的日常调护建议


1.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乳液,尤其是在洗澡后。选择无香料、无染料的保湿产品,以减少过敏反应。
2. 温和清洁:使用温和、无皂基的清洁产品,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温水即可。不要过度清洁皮肤,这可能会去除天然的皮肤油脂。
3. 避免刺激:减少辛辣、油腻、刺激及过敏源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增强皮肤健康。避免穿着粗糙或刺激性的衣物,如羊毛或化纤。尽量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如果瘙痒与过敏有关,识别并避免接触过敏原。
4. 保持心态平和:压力和焦虑可以加剧皮肤瘙痒感。心态平和有助于降低这些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减轻瘙痒感。压力可以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包括皮质醇等,这些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皮肤状况。心态平和有助于维持激素水平的稳定。
5. 控制抓挠:抓挠可能会加重瘙痒和皮肤损伤,尽量避免。可以剪短指甲,减少抓挠时对皮肤的伤害。必要时可以戴手套或包扎受影响区域,以防止抓挠。
6. 适当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从而提高皮肤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运动还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代谢废物。
7. 适时就医:如果皮肤瘙痒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来控制瘙痒。


往期推荐




邹旭教授主编的新书

国医大师邓铁涛

百岁养生二十四法(视频版)

出版啦

欢迎扫码了解百岁养生智慧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长“经脏辨治”、针药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倡导“调脾护心”、“运脾化痰”、“分消走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长桑君脉法传承与创新国际论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 

新冠期间,十次逆行驰援疫情防控一线,所在雷神山医疗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担任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与张忠德教授联合创立的扶正解毒方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工作室、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刘源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广东省中医院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