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患者,女,61岁。
主诉: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瘤5月余。
现病史:5月余前体检行MR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瘤,进一步行头颅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无头痛、头昏、视力减退等不适。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神经系统(-)。
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
1:C6段,大小约2.9mm×2.0mm×1.3mm、瘤颈宽2.9mm;
2:C6段,大小约3.6mm×3.5mm×2.2mm、瘤颈宽2.9mm;
3:C5段:大小约3.5mm×3.3mm×2.4mm,瘤颈宽5.0mm;
治疗计划
术前诊断: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动脉瘤(C5-C6);脊膜瘤术后。
手术指征:1.颅内多发动脉瘤;2.形态不规则。
手术方式:密网支架植入术。
其他方案: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过程
手术材料:
长鞘导管(6F NeuronMax)
颅内支持导管(6F Tong-Bridge)
微导管(Fastrack 025-30D)
微导丝(Synchro2 0.014”×200cm)
密网支架(Tubridge 4.0mm×30mm)
经Fastrack微导管输送FD到位
缓慢回撤Fastrack微导管,FD头端在颈内动脉末端V形打开,确认FD远端锚定点位于A1分叉近端
继续缓慢回拉释放支架
虹吸弯处适当推拉,使支架贴壁良好
支架完全完全打开,完全覆盖全部动脉瘤
撤出FD推送导丝
“J”型导丝成袢进行支架内按摩,使支架充分贴壁
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Vaso I.A. CT检查,支架完全打开,位置及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部分造影剂滞留
讨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IA)指颅内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动脉瘤。
多项研究表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率为20%~30%。
该患者是三枚多发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邻近节段,若采取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栓塞导管相互干扰,技术难度高,安全性不能完全保障;若通过穿网眼栓塞到位困难,操作繁复,手术操作时间长,对血管骚扰多。
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变动脉瘤腔内血流动力学,降低瘤壁剪切力,使血流转向,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了结构基础,降低瘤颈残留和动脉瘤复发。
本例病例,一箭三雕,密网支架可以简便高效地覆盖瘤颈,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长期效果良好。
术者介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