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 2025丨顾宇翔、倪伟教授团队现场带来TRACE研究最新进展(对比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

健康   健康   2025-02-06 20:43   上海  







新年伊始,第50届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于2025年2月4日至7日(北京时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大会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主办,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脑卒中和脑健康科学研究和治疗大会,ISC 2025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旨在通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多学科合作,提升全球卒中防治水平。




<<点击上方视频 查看完整演讲>>


在大会首日的开幕式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倪伟教授代表顾宇翔教授团队及其他多个参与研究中心汇报了“对比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rterial access for CErebral angiography,TRACE)”研究的结果,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倪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为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脑医汇-神介资讯经授权为大家带来该研究的详细报道,欢迎同道阅读、分享!


现场合影(倪伟、杨恒)



背景与重要性



经桡动脉入路(TRA)作为一种新兴的动脉入路方式,近年来在心脏介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逐渐扩展到脑血管介入领域。然而,其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仍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全面比较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在诊断性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为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试验,终点评估采用盲法。研究在中国13个中心进行,共纳入861名计划接受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配至TRA组(n=431)和TFA组(n=430)。研究时间为2023年9月至2024年11月,最终随访日期为2024年11月27日。



纳入标准

1.年龄范围:18岁≤年龄≤80岁;

2.计划进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的患者;

3.客观证据显示患者适合行经股和经桡脑血管造影,超声示桡动脉内径≥2mm;

4.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

5.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终点事件定义

01.主要终点:研究者完成脑血管造影诊断的成功率


造影诊断成功:在未更换穿刺部位的情况下,主动脉弓上血管成功超选并且造影达到诊断需求。


02.次要终点


精准诊断成功率;


造影时间(从穿刺开始至造影结束的总时间);


透视时间(术中透视的总时间);


卧床时间(术后至患者可下床活动的时间);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在造影术后24小时±4小时内评估)。




研究结果


在861名随机分组的患者中(平均年龄58.4岁,男性占55.8%),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试验。TRA组的诊断性脑血管造影成功率低于TFA组(91.0% vs 95.8%;发生率差异:-4.8% [95%CI, -8.1%至-1.5%] ;相对风险 [RR] :0.95 [95%CI, 0.92-0.98] ;P=0.46)。准确诊断的成功率在TRA组为78.9%,显著低于TFA组的91.1%(发生率差异:-12.2% [95%CI, -16.9%至-7.5%] ;RR:0.87 [95%CI, 0.82–0.92] ;P=0.998)。TRA组的造影时间(38.65分钟 vs 33.73分钟,P<0.0001)和透视时间(11.83分钟 vs 10.57分钟,P=0.02)均较长。然而,TRA组的卧床时间显著缩短(188.40分钟 vs 1079.04分钟,P<0.0001),且术后24小时内的VAS评分较低(0.48 vs 0.73,P<0.0001)。两组在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6.1% vs 4.3%,P=0.28)。



结论与意义


尽管经桡动脉入路在诊断性脑血管造影中的成功率略低且手术时间较长,但其在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疼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发现表明,经桡动脉入路(TRA)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及提升舒适度方面可能更具优势。本研究为TRA在脑血管介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TRA的操作技术,以提高其成功率并探索其在更广泛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我们应该注意到,现有的经桡动脉造影的器械依然存在极大短板,导致精准诊断率偏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开发针对性的经桡造影器械是未来医工结合重要的攻关方向。



专家简介



顾宇翔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

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及复合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工作,同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

目前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顾宇翔 教授学术主页


倪伟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

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造影、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工作,包括脑出血性病变(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和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狭窄、闭塞等)的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长期开展脑血管病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倪伟 副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往期推荐


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

ISC2025(国际卒中大会)倒计时!吉训明院士领衔中国专家团震撼发声,欢迎关注!2月4-7日@美国洛杉矶

2024年国际卒中大会

2024年2月6-9日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召开。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4进行时》栏目,精选大会热点话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组成解读团队为您深度解读ISC2024最新动态和亮点!(点击链接回顾 ISC2024!)

2023年国际卒中大会

2023年2月8-11日于美国达拉斯召开。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3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张颖影、袁正洲教授组稿;卢旺盛、温昌明、王浩教授及文婉玲、张小曦、陈成伟、顾思纯、张鹏医师撰稿),为您深度解读ISC2023最新动态和亮点。(点击链接回顾 ISC2023!)

2022年国际卒中大会

2022年2月9-12日于新奥尔良线下和洛杉矶线上召开。脑医汇-神介资讯共同延续打造《ISC2022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乔宏宇、卢旺盛、张颖影、吴培、袁正洲、王浩教授及文婉玲、张永鑫、张小曦、陈成伟医师),为您深度解读ISC2022最新动态和亮点。(点击链接回顾 ISC2022!)

2021年国际卒中大会

2021年3月18-20日在线上召开。为及时了解国际卒中领域学术前沿动态,提升我国卒中治疗水平,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1直播间》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邀请刘建民教授等国内卒中领域知名专家视频在线为您深度解读ISC2021最新动态和亮点。(点击链接回顾 ISC2021!)

2020年国际卒中大会

2020年2月19-2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脑医汇-神介资讯携手国内卒中领域知名专家倾力打造了《神勇战疫 威视克艰-ISC2020 大咖访谈录》栏目。在那一特殊时期为全国的神经介入同道们带来了卒中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点击链接回顾 ISC2020!)




长按二维码即可进入ISC官网

(具体解读日程请关注后续推送内容)

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请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往届ISC相关内容。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神介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理念,致力成为中国神介领域最专业的新媒体、在线教育及数字营销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