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医生能够解除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只要能够挽救一个生命,我就感到无比自豪,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坚信,神经介入领域在未来将会大展宏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高连波教授
2007年盛夏,姚先生突发左侧偏瘫,几次求医未果。辗转多家医院后,在爱人的陪伴下,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寻求高连波主任的帮助。高主任判断姚先生是典型的大脑中动脉狭窄,非常适合介入治疗。那时,中国的神经介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高主任与团队凭借着细致的前期探索与实践,使用APOLLO颅内动脉支架顺利完成挑战,改变了姚先生的命运。
脑医汇-神介资讯有幸邀请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高连波教授进行独家采访,讲述自己作为神经介入医生与中国神经介入技术一同成长的心路历程。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介资讯:作为从事神经介入领域多年的医师,您如何看待介入近二十年的发展?
高连波教授:
在我三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做学科负责人和主任助理工作。那时,脑缺血的治疗非常局限,只能用药物治疗,效果也非常有限。三小时内起病的患者才能进行药物溶栓,超过三小时就无法救治,患者返回病房时依然瘫痪。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发现,80%以上的脑缺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瘫痪或死亡的风险就越高。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只能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降糖药物等,但是仅仅局限于内科治疗无法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依然会出现斑块破裂、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因此,改变这种斑块带来的狭窄迫在眉睫。
当时,神经科的介入技术只有一种方案,即动脉瘤破裂时,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并辅以支架置入。由于狭窄血管硬度较高,用于出血性疾病的支架并不适合缺血的治疗。于是,我们开始沿着心脏介入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外周血管系统拥有同样的病理和发病机制。其次,心脏介入已经开始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来治疗心梗,是否可以把这项技术用于脑梗治疗?答案是肯定的。
2000年,中国的医生开始探索神经介入技术。2004年,早期单中心临床观察提示神经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放置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脑血管病变。2005年,国际第一款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器械——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微创APOLLO球扩支架应运而生,经FDA注册准入开始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从那时,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标准、安全、规范的治疗时代。我们是最早使用球扩支架的中心,拥有近20年的临床使用经验,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几千例甚至近万例的球囊扩张支架的临床案例。
脑医汇-神介资讯:18年前的这位患者使用了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请问当时是出于何种考量?
高连波教授: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病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大脑中动脉主干的重度狭窄,给予药物治疗后依然反复瘫痪。由于血管狭窄、血流不稳定、供血不足,脑组织瞬间缺血导致瘫痪。经机体自身代偿,症状会有所减轻,但很快瘫痪症状又会出现,其原因就是血管狭窄导致血管的代偿能力和灌注能力显著下降。
经过前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这个患者做介入治疗是能够治愈疾病、改变命运的。患者自己也是一名医生,非常理解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对我们团队几年积累的经验高度信任。最后,我们使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给他做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脑医汇-神介资讯:20年前的神经介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您作为一名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专家,您认为当时最棘手的难点在哪些方面?
高连波教授:
当时神经介入技术开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技术难题难以克服。首先,人体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是一个挑战,医生需要从腿部的血管进行穿刺,经过腹部、心脏,最终才能到达颅脑。要将支架精确放置在颅内,这条路径非常漫长。其次,指引导管和靶病变之间往往有严重迂曲的血管段,这种迂曲的路径使得支架难以到达靶病变,更不用说进行治疗。
此外,脑部血管与心脏血管、外周血管不同,它们是漂浮在脑表面的。进行机械干预时,血管会发生移动和变形。由于脑部血管依靠许多穿支进入脑组织,变形可能会拉破这些穿支,导致出血,因此对支架的柔软性、顺应性要求更高。同时,对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要求也很高,如何让导管顺利进入并克服血管的漂浮,避免过度变形和移位,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重大挑战。
脑医汇-神介资讯:这台手术使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您是否有过犹豫和担心?
高连波教授:
当然,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我们无法借鉴前人的经验,只能通过积累其他医生和相关学科的一系列技术和技巧,结合神经科血管解剖、病理生理、病变特点,以及材料学和手术器械的优势,来创新和发展我们的技术。
脑医汇-神介资讯:术中是否有哪一刻让您特别紧张或兴奋?
高连波教授:
手术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就像发射卫星一样,关键在于能否将支架精确推送到病变部位。因为手术是手眼分离的,我们的眼睛盯着电视屏幕的平面图像,而大脑需要将其转换为立体图像,我们需要在手眼分离的情况下将手中的器械推送到一米外的颅内血管。当我们成功解除狭窄、恢复血流,并且没有造成血管破裂或出血时,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术后即刻,患者可能从瘫痪状态迅速恢复功能。这使得神经介入技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敢于探索的医生。介入医生需在手术中需要穿着铅衣进行基本防护,但仍面临着射线损伤的风险。对于医生来说,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个人代价。
脑医汇-神介资讯:手术至今几乎过去20年了,您和那位病人还保持联系吗?这位病人的愈后如何?
高连波教授:
对于每一个曾就诊的高风险患者,尤其是那些接受过手术的患者,我们都会将他们纳入临床观察。我们会定期组织医生进行随访,防止卒中事件的再次发生。总体来说,在病人身上看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目前我们在做的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也充分证实了经筛查适合做介入治疗的卒中高危人群,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会减少的残疾和死亡风险。
脑医汇-神介资讯:您和中国神经介入技术共同成长,在这20年中,神经介入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认为这些变化对病人有哪些影响?
高连波教授:
神经介入技术20年来发展迅速,从2015年起,一项新的急诊介入技术得到了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已经被各国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所推广。近10年急诊再通大量减少了卒中带来的残疾和死亡的风险,减少了社会的负担,降低了家庭的负担,这是介入技术发展带来最大的获益。目前中国的2030年健康计划,已经把卒中的急诊、急救和预防列为首要任务。
脑医汇-神介资讯:您对未来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有什么美好的展望?
高连波教授:
近10年神经介入技术的循证依据显示这项技术是显著获益的,神经介入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泛的。并且,随着材料学的不断更新,神经介入技术可能会更加精准、更加安全、更加可靠,让更多的人群从这项新的治疗方案当中获益。
脑医汇-神介资讯:从医数十载,您作为一位医生,在救死扶伤中有什么心得吗?
高连波教授:
医生这一职业无疑充满了艰辛,但选择投身于这一领域的人们往往怀有深厚的情感和使命感。在拯救生命的征途上,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疲惫,当目睹生命重焕活力、青春重现时,医生们会体验到难以言喻的职业满足感。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医生能够解除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只要能够挽救一个生命,我就感到无比自豪,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坚信,神经介入领域在未来将会大展宏图。我们已经见证了现代神经介入医生在急诊和急救中的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随着科技材料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辅助,神经介入技术必将日益完善。
二十载兼程,高连波主任从医道初行者与神经介入技术并肩同行。今天,救死扶伤,医道传承依旧是高连波主任不忘初心的使命。
二十年前,APOLLO支架以其卓越的性能,为一位患者开启了新生的大门。二十年后,微创脑科学™亦凭借其卓越性能,挽救更多患者与家庭!
岁月无痕,医有痕。
下一个二十年我们期待神经介入技术继续蓬勃发展,造福更多患者与家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