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左侧二维码
进入泰杰伟业品牌专区
桥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联合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复杂难治性动脉瘤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神经介入手术。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两种技术的优势: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改变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减少直接冲击动脉瘤壁的血流,从而有助于瘤内的血栓形成和瘤颈部的愈合;而瘤内扰流装置(intrasaccular device)则放置于动脉瘤囊内,以扰乱瘤内的血流并促进瘤内的血栓化。
本案例为Nuva®、pipelin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联合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复杂难治性动脉瘤,由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肖兵主任完成。
基本信息:女性,72岁。
主诉:头痛20+天,咳嗽3+天,下肢乏力2+天。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现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奥美沙坦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可。
入院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正位造影:
1.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多发动脉瘤。
2.术前评估:
造影所示:患者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大小约11mm*10mm,合并左侧颈内动脉终段、海绵窦段和岩骨段蛇形动脉瘤。动脉瘤形态复杂、不规则、体积大且长。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从分叉部动脉瘤上发出,压颈无代偿,采用微导管保护下瘤内扰流装置是比较理想的治疗策略。其近端蛇形动脉瘤,采用桥接血流导向装置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已有研究表明,血流导向装置联合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大型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可能尽早地将动脉瘤闭塞。因此,经全科慎重讨论,本案例采用桥接血流导向装置+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的治疗方案。
1、由于大脑前动脉从瘤体发出,压颈无代偿,为了保证大脑前动脉的畅通,术中在大脑前预埋支架微导管,必要时释放普通支架,防止瘤内扰流装置释放后影响大脑前动脉。
2、由于大脑中动脉从瘤颈口发出,为了防止瘤内扰流装置侵入大脑中动脉,密网支架远端定位于瘤颈远端。
3、密网支架应完全覆盖蛇形动脉,且远端锚定点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附近,需要进行密网支架桥接。
桥接血流导向装置+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
· 8F 鞘
· 8F 导引导管
· 7F cook长鞘
· 0.014" 200cm微导丝
· 5F-115cm 中间导管
· Echelon-10微导管
· VIA 33微导管
· Phenom 27微导管
· WEB瘤内扰流装置
· Pipeline密网支架
· 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2
· 颅内球囊扩张导管
患者仰卧位,全麻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双侧股动脉置入血管鞘。在泥鳅导丝引导下, 8F股鞘+8F导引导管+5F-115cm中间导管建立右侧股动脉入路(释放WEB),7F cook-90cm鞘+5F-115cm中间导管建立左侧股动脉入路(中间导管内放密网支架微导管,长鞘与中间导管间放保护前交通微导管,必要时回撤在蛇形动脉瘤内填圈)。
路图下,经cook长鞘和双5F-115cm中间导管通路,在微导丝导引下分别将微导管超选进入大脑前动脉(Echelon-10微导管)、大脑中动脉(Phenom 27微导管)和动脉瘤瘤腔(VIA 33)。
再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Phenom 27 微导管送入第二枚Nuva®TJED-D-5.0-16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于海绵窦段开始原位释放密网支架,支架远端与Nuva®TJED-D-6.5-40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部分重叠,继续缓慢释放支架,近端着陆于岩骨段。
造影观察血流及支架展开及贴壁情况。
发现岩骨段远端展开欠佳,导丝按摩后交换长导丝,采用颅内球囊扩张导管(2.0mm×15mm)处理展开欠佳处,扩张支架后见支架未完全展开处明显改善,造影见支架内血流通畅,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
撤出微导管后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大脑前动脉显影,血流通畅。
术者体会: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难度大,无论是外科夹闭或是传统介入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均存在挑战。特别本例患者还存在瘤颈近端血管较长段的迂曲扩张,更给治疗增加了难度。面对此种案例,采用桥接密网支架联合瘤内扰流装置治疗,能够结合两种装置的优势,不仅能促进动脉瘤的愈合,又不影响重要分支血流,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术者简介
产品介绍
相关产品
ABOUT
泰杰伟业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前沿的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相关三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公司。泰杰伟业公司目前发展迅速而稳定,已在北京平谷拥有2万平米以上的生产基地。自成立伊始,泰杰伟业一直秉承着“杰出科技,关爱生命”的信条,以高起点、高质量、高信誉的理念,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自我研发生产的多种三类医疗器械,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全心奉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