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振动力量、功能性训练间的逻辑关系
文摘
2024-11-07 06:20
山东
核心力量是运动员完成运动项目专属技术动作时所持有的力量能力,其本质是利用参与运动肌肉的多变协调用力形成专项技术动作机能储备。专项力量训练目的是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稳定平衡与发力技术提供物质基础,降低肌肉力量增长过程中组织损伤、器官质变等风险。训练过程依据的是专项技术生物力学特点及生理特征,在神经-肌肉系统控制支配下对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实施的特定时序抗阻力的工作程序。其涵盖供能系统与物质代谢、生物力学与生理解剖、心理特征与项目特点等因素,主要体现在力量训练目的性、力量能力指向性、训练手段专项化等方面。核心力量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是解决传统力量训练掣肘的新方法、新思路,实践过程应根据训练目的、对象、周期及等级等因素适时机动的协调两者的训练负荷及时序比例。功能性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理念倡导下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传统力量训练理论的延伸与拓展,核心与振动训练是其训练理念的具体化及表现形式,隶属于功能性训练及“种属”关系。核心力量训练利用人体核心区域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生理特性,采用肌间协调及神经肌肉控制达到控制脊柱-骨盆- 髋等组织稳定性,诱发力量产生传递,训练目标是深层次小肌肉稳定肌,强调多关节效应与人体输出功率。振动力量利用机体代谢与神经-肌肉系统间协调性,提高人体伸屈肌群力量耐力、最大力量、反应力量、柔韧性等体能水平;制约振动效果的因素涵盖振动时间、频率及振幅。功能性训练强调竞技即是动作的观点,突出训练的动作质量及效能;其训练生理基础是人体“运动链”理论,属于抽象概念范畴;利用人体运动链中的薄弱环节的专项训练及动作改良达到纠正动作质量与提高人体运动效能的功用。核心稳定性运行机制生理学基础是人体的“肌肉兴奋模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干预手段”及人体运动力量传递的“累积效应”。目前运行机制的主流观点及理论是“三亚型模型﹢ 呼吸系统调节”。在竞技体育领域人体核心区域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调控脊柱与骨盆稳定性,协调人体重心变化与动作姿态调整,提高运动技术完成质量,调控人体运动期间肌肉的有序参收缩扩张,提高运动即刻由核心区域向肢体远端肌群发力、 传递及做功效率,提高动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核心力量训练利用神经-肌肉系统对人体核心区域深层次小肌群的力量、平衡及稳定等生理特性展开肌间协调专门化训练,能够调控非稳态动作姿势,产生与传递力量、控制重心与平衡。其训练依据及可行性、训练安排与要求、训练内容与方式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与验证。核心力量是传统抗阻力力量训练衍生的新型训练方法, 与振动力量、悬吊训练等作为功能性训练的具体训练形式,在肌肉募集与神经支配等方面具备共同的生理学基础。其作为功能性训练及专项训练的观念的产物,是对经典力量训练局限性的解答,另辟蹊径地开拓了新的训练思路。实践操作应依据运动项目、训练对象、训练周期、训练目的等特征,统筹兼顾安排两者的训练负荷与强度比例与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