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子曰”(之二十一)
大言不惭者戒
自古以来就有喜欢说大话的人,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这种人就做过评价。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是惭愧的意思。
孔子的话说的是:“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孔子对大言不惭者的批评还算温和。
其实,大言不惭,这是一种很坏的行为表现。
大言,有的是豪言。有些人能力一般,本事不大,没什么成绩可以拎得起,又不甘心在众人面前没面子,为了引人注目,为了赢得掌声,于是支起了嘴巴,耍起了嘴上功夫,一者喜欢纵论天下大事,那个情绪激动,那个旗帜鲜明,条理分明,头头是道,都快赶上时事评论员了。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看不见,偏要天下大事事事关心。二者喜欢放飞自己的梦想,好像他永远都生活在美好的未来,可敬的是对自己的追求永远有坚定的信心,远景如梦,满含诗意,但这一切仅限于指点江山,说说而已,一离开酒桌继续回到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之中,睡一觉把自己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此君者,典型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啄木鸟上树,全靠一张嘴。”
大言,说起来脸不红,眼不眨,气壮如牛,无非是个小丑,可说完完事,说了不做,做也是假做,那他就成了骗子,说的大言变成了谎言。
先是骗大家。起初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大家面前混个脸面,可经常这么做,事事这么做,就是在骗这个世界,亲手实实在在地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十足的骗子。其实他从始至终都在骗自己,说大言,哄自己开心;不去做,逃避自己的无能。说话英雄,做事狗熊;当面君子,背后小人。
还有一些人最喜欢发誓言。工作上,领导面前,拍胸脯,做保证,表决心,立军令状,咬牙跺脚,一派英雄模样。下级面前,拍桌子,瞪眼睛,豪言壮语,气壮山河,可一转身便打回原形,露出本色,做,无头脑,没智慧,喜欢拍脑袋,拍大腿,还有就是拍马——向上拍,被人拍,事情喜欢胡来。
做无长性。开始激情满怀,雄心壮志,渐渐遇到困难,遭遇失败,便开始犹豫,便要动摇,直至半途而废,败下阵来,百里行不到一半,甚至是临近终点不能坚持功败垂成。
还是不要说大言,每逢蠢蠢欲动想大言,就要怍,就要惭,就要羞愧,就要脸红,切莫众人面前逞能,酒杯之下忘形,一时嘴痛快,轻易做承诺,图个场面英雄、嘴上好汉的虚名,不去行动,不去践诺,最后落个被人唾弃招人厌恶的小人下场,信用丢了,人格没了,成了丧家犬。
不怕错,不要怕改错
错误,不是个好东西,叫人讨厌,人人都害怕惹之上身,唯恐躲之不及。
著名史学家左丘明先生最早就曾在《左传》中提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得坦然,似乎错误过失,与人而言,也没什么可怕的。
是人就会犯错。
咱们的领袖毛主席都讲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
文学大师泰戈尔讲得更深刻:“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将你关在门外。”
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去追求真理,不去做事,不会犯错误,但也不会有收获,有进步。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得更明白:“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我们没有发现孔子讲过“人犯错误,在所难免”类似的话,但他老人家在《论语·学而》中以自己为例讲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意思是孔子认为自己很幸运,如果有错,别人一定会知道。这话的言外之意自是“人犯错误很正常”,但关键是对待错误和过失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见解是高明的,他在《论语·学而》中讲:“过则勿惮改。”意思是:“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个“勿惮”二字讲得好,“不要怕”嘛。
可实际上,许多人,无论是故意,还是有意或者无意地犯了错误,第一念头便是躲避,担心被人发现,更害怕叫人抓住或揪住不放,即使被人发现,总想解释,乃至狡辩,为自己开脱,有的还会求人放自己一马,躲避责任,逃避惩罚。
其实这是对人、对己都不负责的表现,从品质上说,这是一种自私,不愿承担责任,置错误造成不良后果于不顾,小人也。从心理上说是一种怯懦,不敢公开面对自己的错误,生怕别人知道了自己做了丢人的事,做了不敢当,懦夫也。
所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也可以理解成,过而不改,等于又犯了一个错误,二次犯错,错上加错。
犯了错误之后,其实唯一的出路,就是马上知错就改。还是左丘明先生,他的另外一句话也说得极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礼记·中庸》中说得好:“知耻近乎勇”当然此句本意的“耻”是“羞耻”“耻辱”的意思,但也可将此用于“犯了错误”上,知错就改,也是近乎勇也。
最可怕的是,犯错之后却背着牛头不认脏,花言巧语,东躲西藏,百般推脱,千般抵赖,即使人赃并获,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那就由错误向罪恶靠近,一个错误制造出更多的错误,那他不仅是小人、懦夫,还成了无赖、流氓,为人不齿,遭千夫所指。树活皮,人活脸。我娘说过:“人不要脸,王法难治。”不过,若犯了法,最后还是要王法来治的,只是这个人无颜面对世界,才把自己逼到了绝路,这是不值得的。
我错了,我承担责任,我认罚,我改正。这难吗?
低下头认错,才能抬起头做人。
君子居之地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先生,自小体弱多病,身材有些畸形,一直居住在哥尼斯堡(现为加里宁格勒),一辈子也几乎没有离开那里。
他生活极其有规律。下午一点,他每天几乎都要请一些普通市民来他家做客,陪他用餐,席间谈论各种问题,以此放松自己。每天下午4点,他会准时出门散步,这一行为几乎成了他的终身习惯,甚至镇上的居民会通过康德的散步时间来对表。
康德的生活方式和守时习惯深为当地居民所尊敬和模仿,对当地社区文化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康德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哲学的不懈研究,为哥尼斯堡大学带来了学术上的繁荣,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水平。
这也使我想到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记载: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说的是: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那里居住,怎么还会闭塞落后呢?”
孔子所言极是。即使有的地区闭塞落后,当地人愚昧不开化。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居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渐渐不会闭塞落后了。
孔子本人起初就是在他的家乡广招弟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无论富家子弟,还是贫家后代,都来跟孔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进而学习仁义礼智信,广而三千弟子,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孔门十哲,由此影响广博,由曲阜,进而山东,礼仪之风盛行,以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和世界。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起初影响的可能只是邻居,渐渐会影响一个村庄,进而会影响一个地区,乃至更广大的区域,这就是君子贤人的魅力。
身边有贤人,实在是种福分。我们当见贤思齐,以之为自己之楷模,效仿学习,主动提升自己。
如果自己有某方面的长处和技艺,也要大方与邻相处,不吝相助,尽微薄之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国开国少将甘祖昌,1955年被评为少将衔,此时距离他参军过去了30余年。一次他到郊区视察工作,回来时道路遭匪徒破坏,他坐的汽车在经过一座桥时翻下了河里,幸运的是他被打捞起来抢救成功了,但是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昏倒,严重影响工作。甘祖昌考虑,自己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在领导岗位工作,就主动申请回家乡种地,他跟妻子一起回乡种地,一干就是29年,甘将军带领乡亲们挖沟排水、修建水库、修建桥梁,还围绕浆山水库精心设计了发电站、水泥厂等一系列配套工程。从此,家乡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时代,老百姓第一次迎来了电灯的光明。这位“将军农民”,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造福家乡。中国的“将军农民”写下了时代的传奇。
君子居之地,可以出佳话,传美誉。
凡事莫从利出发
人际交往,何事为大,我说不好,但何不为大,我们可以探讨。
孔子在《论语·里仁》讲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如果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简单说,不该把“利”作为出发点和目的。
此言极是。
尤其在经济社会,搞市场经济,有的人凡言必谈利,凡事皆为利。与人相识,特别喜欢结交有权有势、非富即贵之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搭上人脉,获取商机,以备将来做生意,获些利益。有用的人千方百计去结识,没有利用价值的根本不去理睬,交朋友,利在先,哪去考虑什么志同道合,心灵同频,道义共鸣!
与人交往,打出的亲情牌、友情牌、同学牌,也是为了做生意,设法把亲朋好友变成客户,变成消费者,让人家买他的产品,变相掏人家的腰包,赚人家的钱。人家买了他的东西,他就高兴,夸你讲交情;人家要是不买,他就不高兴,骂你白眼狼,不给面子,有的甚至就此断了交情,不认你这亲戚和朋友。
还有人与人共事,也是利字当头,不占点对方便宜就是吃了亏。跟人借钱是为自己做生意,人家不借给,就此反目;可是借了人家的钱,说话不算数,到期不还。要得紧,跟你不高兴,说你太小气;你再要,可能会跟你急,恶语相向。人家借给你钱,帮了你忙,救了你急,反倒成了仇人,落下一堆不是。
这些都是那个“利”字惹的祸。
不是不可讲“利”,但切莫以利为先。
人际交往,德与道还是前提和根本。
与人相识,还是以道义、志向相互吸引为好。结交朋友,志同道合,相互切磋,相互鞭策,相携相伴,风雨兼程才是正道。只是为了从朋友那儿得些好处,将朋友视为利用对象,这样的朋友迟早得掰了、分手,结仇怨。
与人交往,诚实为贵,义气为重,讲感情,多为对方着想,但绝不是利用对方的义气,你去骗人家,害人家,甚至给人带去灾祸。
重感情,更要有理智,第一条黄金法则就是不要跟亲戚朋友做生意。表面上看,亲戚朋友是熟人,好说话,彼此信任,恰恰错了,时间一久,那个“利”字一点一点就将“情义”给腐蚀掉、消磨没了。第二条就是最好不要有金钱往来,若是有,一定金口玉言,说话算数,到点就还,再补点利息。记住,即使这样,你还欠人家一辈子情。何必呢?何苦呢?
亲戚是用来走动的,走动就是要你来我往,彼此差不多。肩膀齐,为兄弟。
朋友是用来玩的,谈谈天,说说话,吃吃喝喝,可以,挺好,牵扯过多利益交换,试一试,还叫朋友吗?让朋友两肋插刀,这个要求本身就是无耻的;为朋友两肋插刀,你不过了,你不活了?拉家带口的。若朋友是不义之举,你还两肋插刀,你成啥了?
人际交往,利最不该为大,否则,必生怨恨成仇,自古以来千百年,这样的教训还少吗?看看周围,到处都是,确实该警惕。
四海之内皆兄弟
兄弟哪里来?
《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记录,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说的是:“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其实,司马牛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向魋,一个叫向巢,他们都在宋国作乱,司马牛劝阻他们,也没有用,所以他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孔子的弟子子夏跟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意思是:
“我听说过:‘死生由命决定,富贵在于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关于兄弟,子夏有两点说得很好:
其一说的是前提。即做好自己。表现是:谨慎做事,待人有礼。
这点很重要。自己做好了,自己优秀了,自己成为了值得信任的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人,叫人敬仰的人,身边自会有人喜欢你,自会有人接近你。
其二说的是结果。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格言很大气,很有气魄,也很有感召力。你做得好,哪儿都会有同道与你为兄弟。诸葛亮躬耕山野,刘备照样三顾茅庐。孙中山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义旗,多少仁人志士心而向之,奔赴而来。
所以,由此广而言之,其实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心感孤独。
你有梦想和志向,只管追你的梦,赶你的路,走出你的模样,梦想和志向就是你的兄弟、伙伴和同道,你每天都与他们朝夕相处,你不时地与他们对话,你为之辛苦忙碌,惮思竭虑,有何忧愁?
你的梦想和志向是有吸引力的,一同赶路人,自会相携相伴,同声共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或感慨,或讨论,或争吵,一路岂能寂寞?同心同德朋友胜过一母同胞兄弟。有何忧愁?
忧愁者,想得多,做得少,乃至不做,使然。孤单者,不是因为没兄弟,而是因为没知己;没知己也没法怨,你自己的可敬处和人格魅力何在?若有,不愁无兄弟;若无,岂敢奢望乎?
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什么都敢要。先看好自己。
子夏不愧是孔子弟子,劝慰思马牛的话讲得好,那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言,给咱华夏子孙真是留下了一笔财富。
作者简介:段正山,我国“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自能作文》教材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7部。有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指导中小学生3900多人次在《青年文摘》《作文通讯》《东方少年》《新作文》《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少年报》《语文报》等全国著名报刊发表创意作品。指导在职教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指导社会青年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三联生活周刊》等著名报刊发表作品,指导大二学生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现定居广东深圳,专门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推广以及私人定制写作指导。对《论语》有一定的研究。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