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广东 段正山‖感悟“子曰”(之二十)
文化
文化
2024-11-26 20:37
山东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你若知道的少,懂得不多,可能就会落伍,甚至跟不上形势,可你整天什么事也不做,别说去认真学习,就是简单了解,累死了,也不一定成为智者。其实这个问题,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帮助我们解决了。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问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说的是:“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孔子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的意思是:“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其实很好地解释了学习知识的“多”与“一”的关系。“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知识丰富,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没错,你懂得多,见识广,眼界宽,见过世面,看待问题就不会太狭隘,就会克服无知,防止犯常识性错误,这总是一件好事。我认识一位朋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事政治,科学军事,娱乐圈趣闻,大小明星绯闻故事,无所不知,一聊起这些,头头是道,激情四溢,可他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专业,更谈不上有什么建树,多次失业,无事可做,到老一事无成,满嘴只是碎片知识和别人的故事,自己永远是那么卑微无能。知道得多,不一定就有知识。知道的许多东西,可能都是些无聊、没用的讯息。或许这些东西知道得越多,更会叫人愚蠢。另外,天下的知识太多了,学海无涯呀,什么都想懂,什么知识都想掌握,太贪心了,到头来,把人学得累死,也学了一些知识,但脑子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肚子只是一个书橱,你又能怎样呢?那么这“多”该怎么做呢?还得从孔子说的“一”上找答案。孔子所言的“一”,首先是“一以贯之”的意思。围绕自己人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规划学习,落实求知,修练功夫,做得学问,贯彻始终。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成为“儒家学说”,也正因为如此。此外,这个“一”,还有专一的意思。知道哪些是该知道的,也知道哪些是没必要知道的,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与自己“仁德”之下“仁义礼智信”关系不大甚至没关系的,就没必要去知道,孔子对种菜就不内行,也没必要成为内行,孔子是教书育人的,是思想家,何必去懂种菜?智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一”。一是基础,是根本,是前提。先把自己选择的一个方向定准,然后把首要的“一件事”做实在,做出样子,做出水平,再去做第二件事。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就对“六艺”很精通,而且对“大成之学”也很有研究,在学问上已是专家,他才决定开办私学,当起老师。同样,在他教书育人很有建树和影响之后,他才有可能去做官从政,才有可能周游列国,宣传治国之道。孔子很好地将“一”的“一以贯之”与勤奋好学的“多学而识之”统一为一体,才成就了孔子“一家孔门”的学说,及其它的广博与深厚。生活中的事情有时很奇怪,有的人为人耿直,心地善良,说话坦率,不掖不藏,却不受人喜欢。而有的人满脸堆笑,花言巧语,一见面就夸你,捧你,讨好你,你很快就喜欢上了人家,其实这个人或许一转身就会贬你,损你,骂你。你还一直说人家好。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曾不住地叹息:“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其一,巧言令色,讨好逢迎,这是可耻的。类似的意思孔子在《论语·学而》也讲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可耻”“少仁”,这两个评语说得都很狠,表现出孔子对这些人的极度讨厌和反对。确实,当面讨好,极尽谄媚,露骨奉承,极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许多人听了很高兴,满心欢喜,心里很舒服,享用得很惬意。殊不知这些巧言令色之徒,一定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极重功利而来,一定有求于你,甚至是不怀好意的“柔性进攻”,或者是拉你下水的腐蚀行动,你感觉受用,那便是落入他的圈套的开始。另外,正直之人、坦荡君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断不可学习这套把戏以待人,站得直,行得正,讲话不卑不亢,不谗不媚,没不要看脸色说违心的话,也不要顺着人家的话头说昧心话,有时可能得罪人也要说诚实的话正派的话。其二,满怀怨恨,装出友好,这也是可耻的。这是典型的伪君子,他一定包藏祸心。事实上,越是这么扭曲自己的人,他内心遭受的折磨越重,他对人的仇恨越大,怨气越重,报复心越强,内心越狠毒。小人害人没深浅。巧言令色,这不是个好词语,做人更不是好行为。我的态度有二:自己不做这样的人;警惕、远离这样的人,切莫上了这些人的当。人当有慈悲之心,这个“悲”字怎么理解,我以为遇到悲者,我们当同悲。《论语·述而》中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说的是,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还记述了“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说的是,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这似乎是两个极为普通的两个生活细节,正因为是细节,而且普通,更表现出了孔子真实的丧葬礼仪和真诚的待人情感。别人家举办丧事,一定内心都很悲伤,无论孔子是帮助人处理丧事,还是前去吊唁,都是发自内心地表现出悲痛之情,在孔子看来一是对逝者的哀悼和敬重,二者这是对丧主的安慰和同情,因此在参加丧葬活动中吃不饱饭,不再唱歌,与悲者同悲。这不是做个样子,更不是装个样子,这是实实在在应该的举止。可现在有些人在参加别人的丧葬活动时,却连样子都不装一下,有的在旁边窃窃私语聊闲天,有的说说笑笑百无聊赖,甚至还有的对死者评头论足,很不严肃,不仅没有悲伤的神色,还制造了无聊的气氛。尤其在吃饭时,有的人甚至忘了这是在处理丧事,大呼小叫,说说笑笑,猜拳行令,酒喝得气壮山河,饭吃得欢天喜地,好像是在办喜事,好像喝的是庆功酒,有些地区还请来唱戏的,杂耍的,不时嘻嘻哈哈,有的还打情骂俏,早已背离了举办丧事的本来的样貌。有人还认为场面热闹,办得体面,显示丧家的心意。其实这是大错,举办丧事的本意,最重要的是表现丧家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和深深的缅怀与敬意,背离了这两点的举动和活动都是不妥的。孔子由颗慈悲善良之心,他的简单的两个举动,显示出圣人的质朴情怀,悲,便是真悲;痛即是真痛。伤心哭泣,吃不下饭,这是现场的哀容。唱歌,可能是孔子平日的习惯,但这一天就要放下,停止娱乐活动,便体现了孔子的真情实意。参加丧葬活动的表现,或许在有些人看是一件小事,一些不妥举止无足轻重,但若要认真起来看,这又是一件大事,是对逝者和生者敬重与否的真实写照,更重要是自己人格修养的生动体现。不可不当回事。过去读到《论语·公冶长》上的“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一句,我笑出了声,有些小瞧子路,子路本是大胆勇敢之人,怎么在学习上还得听到一条道理之后,还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就惟恐再听到新的道理?怎么这么保守,甚至有些笨拙。子路在乎的是“能行”,即去做,也就是知了道理之后而去做,实现知行统一。知后没有去做,并不是真知,也并没有完成知的目的。重视知后的做,子路的态度是正确的,这正表现出子路的诚实、正直与厚道。相反,知后不做,仅是停留在了知上,这不是真正的好学者的追求,不免有些虚伪,也是许多知识分子最容易滋长的毛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甚至说得好,做的不好。这样就不好。由此我倒赞成子路的做法,我总结了一句:先做好“一”。这里的“一”,除了有“一个方面”“一件事”的意思,还有“言行一致”之意。饭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吃这口饭,就要集中精力吃好这口饭,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别人的,吃得不专心,就会影响到肠胃消化吸收,而且吃得紧张慌乱,甚至还会急切、火烧火燎,这饭吃得就不舒服、不自在,失去了这次吃饭的乐趣。这顿饭都没吃好,竟去奢望下一顿,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还是先把这次的饭吃好为好。事要一件一件做。有的人心太急,恨不得一下子把天下是都马上做完,这件事刚动手,还没有个眉目,另外一件事已经握在了手里,人就两只手,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看起来眼疾手快,其实是手忙脚乱,杂乱无章,自己累得喘不上气来,事情办得都是半半拉拉,甚至是那件事都没干好,都成了烂尾工程。先静下心来做第一件事,不急不躁,不乱不慌,甚至悠然地欣喜地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事不在快,在好;事不在多,在精。做成精品,甚至是绝品,天下谁能敌?相反连正品都做不成,多是残次品,岂可有颜面?做得越多越糟糕,快又有何益?这还仅是做具体的事。而由知到行的转变,那更是质的飞跃和突破,把它做好,才不枉学一回。不妨学学子路,先做好一,再学二。把知行稳,把事做实,把路走通。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讲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其一,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孔子坚信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后来者有希望,尽管孔子没有说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孔子的意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感谢孔子对年轻人的期待和信任。“后生可畏”,这是历史规律,给了多少年轻人以鞭策,激励年轻人奋发有为。这段话的第二个意思是说: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这句话有点泼凉水的意思,听着叫人多少有点难过,四五十岁默默无闻就没希望了吗?不是还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吗?但我们不要误解了孔子的本意,“后生可畏”,是常理,是从本来的意义上说的,这没错,但,“后生可畏”,不是结论,不是说你是年轻人,你就一定可畏,你就一定了不起,你一定就是天之骄子,你一定就可以横空出世,你一定就会纵横天下。错错错,误会了,后生可畏,这是可能,但不是结果,由可能到结果还有一个过程,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用“发奋努力”去连接。年轻人,总体来说是朝气蓬勃,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毛主席语),这没问题,但年轻人如果只是这么得意地自信,轻狂地喊叫,骄横地放言,而不去脚踏实地地俯首耕耘,不去任劳任怨地挥汗劳作,不去风雨无阻地艰辛跋涉,不去坚韧恒久地下笨功坚持,华而不实,只会空谈,这等年轻人是没什么可敬畏的。二十多岁,只会做梦,只会空洞演讲,只会坐等机会,三十岁还没弯下腰,还没迈出脚步,四五十岁还在山脚下徘徊,还在此岸眺望,那能有什么出息?我以为孔子的意思说的是本来可敬畏的年轻人,不努力不奋发,四五十岁还在原地踏步或坐等空望中默默无闻,那还有什么可敬畏的?是呀,说你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也并没有彻底否定你,没有一棒子打死你,这时候你若猛然惊醒,幡然醒悟,知耻则勇,抓紧努力,也不迟,说不定真会“大器晚成”。作者简介:段正山,我国“语文整体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自能作文》教材执行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演讲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7部。有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著名杂志转载,一些作品被选为中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指导中小学生3900多人次在《青年文摘》《作文通讯》《东方少年》《新作文》《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少年报》《语文报》等全国著名报刊发表创意作品。指导在职教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指导社会青年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三联生活周刊》等著名报刊发表作品,指导大二学生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现定居广东深圳,专门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推广以及私人定制写作指导。对《论语》有一定的研究。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