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山东 程瑞‖豆腐趣谈:一片冰心六月凉
文化
文化
2024-12-09 20:31
山东
“莫将菽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惟曰白,胜他什锦佑羹汤。”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豆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烹饪方式,赢得了无数食客的青睐。豆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相传是由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意外发明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淮南王刘安最初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之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了豆腐,成就了这道流传千古的美食。至今淮南民间仍流传一句:“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的歇后语。这一传说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得到了许多古籍的佐证。宋代朱熹曾作《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曰“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明代罗颀的《物原》也有关于西汉时“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时序更迭,方寸豆腐已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制作工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精进。在老百姓心中,豆腐的“腐”因与“福”谐音,因此豆腐又有“都福”的祈“福”之意。我们的祖先总能把生活中的各种食材、事物与吉祥好运巧妙结合,其间饱含了大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豆腐之美,在于其“柔中带刚”的特质,看似柔软无骨,实则内藏乾坤。无论是凉拌、热炒、炖煮还是煎炸,豆腐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风味与口感。因而自古以来喜欢豆腐的老饕属实不少,许多文人墨客们咏诗作文,对豆腐不吝赞美之辞。北宋大诗人、美食家苏轼十分喜爱豆腐,曾在其所作《蜜酒歌》中吟咏豆腐:“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史书记载,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年)年初到达黄州,在这里居4年之久,苏轼在黄州时,经常精心烹制味醇色美的豆腐菜招待亲朋好友。他匠心独运发明了一道创新菜,谓之“东坡豆腐”,即将榧子、豆腐,加入酱料或美酒同煮,友人尝了都赞不绝口,流传至今,闻名遐迩。宋代诗人陆游对豆腐情有独钟,有诗言:“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展,洗釜煮黎祁。”这里的“黎祁”就是豆腐,诗人以豆腐入馔招待亲朋好友,更增添几分丰年的乐趣。元代女诗人郑允端在诗中将种豆、磨浆、点卤、压制的各种工序娓娓道来:“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种豆之艰辛、磨豆做豆腐之辛苦、豆腐色香味之妙跃然纸上。“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难挑比髓肥。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在元人张劭心目中,盘中豆腐似羊酪,食乳不如食豆腐,将豆腐素淡清雅的风味刻画得生动贴切。豆腐还有一个优点是口感软嫩适口,老少咸宜,正如明代孙作在《咏菽乳》中说,“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豆腐大块切开如片片白玉,或烹或煎都清香美味,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享用。中国的烹调文化追求味觉之美,崇尚“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豆腐菜想要好吃,关键在于入味。清代文学、美食双料专家袁枚对此颇有心得,他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在其所著的《随园食单》中,豆腐菜品位列杂素菜单之首。相传袁枚曾为获得一店家的“芙蓉豆腐”食谱,向掌握秘方的店家离席“折腰”三揖,留下为豆腐三折腰的美食史佳话。芙蓉豆腐又名“雪霞美”,以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而得名。《红楼梦》里“诗礼簪缨,钟鸣鼎食”的贾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尽管书中提到的各色美食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也能发现豆腐这一平民食品的踪影。第八回中,宝玉在东府吃早饭,专门为晴雯“打包”了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不料豆腐皮包子没进晴雯的肚子里,反倒被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带走给她孙子吃去了,令宝玉十分气恼。又如第四十一回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让凤姐挟给请刘姥姥品尝了一道名为“茄鲞”的菜肴,其制作工序极其复杂,除了茄子,还用到了包括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等在内的多种配料,其中一样就是五香腐干。“茄鲞”做法的繁琐,让刘姥姥惊叹“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这也是贾家奢侈生活的体现。在《西游记》中,不论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款待唐三藏一行的食物里也常有豆腐的身影。比如第六十七回,驼罗庄李老者盛情款待师徒四人,呈上的斋饭有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等等,向来贪吃的猪八戒连称是一席“盛斋”;第八十四回,灭法国客栈老板娘吩咐“取些木耳、闽笋、豆腐、面筋,园里拔些青菜,做粉汤”,清淡可口,充满乡野风情;还有第八十二回说到,老鼠精奢望与三藏成婚,专门摆下素果素菜的筵席,有时果十八味,蔬鲜二十品,书中称“蔬菜更时新”,其中有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待到唐三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归来,太宗皇帝亲设国宴隆重款待,宴席上菜品十二,蔬品二十四,除了各色珍馐美味不胜枚举,一道素品“木耳豆腐皮”名列席中。豆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至美食品,而且营养价值丰富,有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五代宋初大臣陶谷在《清异录》中写到:“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当时人们将豆腐称之为“小宰羊”,足见人们对豆腐的营养价值已有了初步认识。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赞豆腐“虽无肉料之味,却有肉料之功”,是“养老之圣物也”,喜爱参禅悟道的他还给豆腐起了一个“素醍醐”的雅号。在古人眼中,豆腐还是一味良药,民间有“一块豆腐六味药”的说法。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豆腐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等功效。清代医家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有言:“(豆腐)清肺补胃,润燥化痰。”明代医家卢和在其所著《食物本草》提出,如果初到一处,出现水土不服,可以食用豆腐,“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说起豆腐,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李石曾卖豆腐支持革命的故事是一段传奇佳话。作为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却选择远赴法国留学,并在那里发现了商机——推广豆腐。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创办了“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利用机器新法制豆腐,这一创新之举迅速打开了市场,不仅满足了当地华人的需求,还吸引了众多法国人的喜爱。李石曾因此获得了“豆腐博士”的美誉,豆腐工厂也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更重要的是,李石曾慷慨解囊、支持革命,利用豆腐生意赚取的利润,大力支持孙中山在国内的革命事业。他与孙中山约定,只要革命资金困难,就可发电报到巴黎,A代表一万,B代表两万,C代表三万,他便会如数汇钱,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石曾也因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其传奇人生和爱国情怀至今仍为人称道。孙中山先生也爱吃豆腐,且对豆腐有极高的评价,他在《建国方略》中盛赞豆腐:“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在孙中山看来,豆腐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堪为最有益于养生的健民强国之国宝。豆腐做法多样,美味百搭,可因做法、配菜不同变幻出多种花样。多年前曾和文友去泰山采风,听闻泰安人把泰山豆腐与泰山黄芽白菜、泰山泉水并称为“泰山三美”,当地特色的豆腐宴确实让我们大饱口福: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席上各色菜肴均以豆制品制作而成,蒸、炸、煎、炒、扒、烩、汤样样俱全,色香味形美仑美奂,难怪近代泰山名医高宗岳称泰安泮河两岸各村庄制作的豆腐“令人食之不厌耳”。泰山豆腐宴因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时需要“食素敬天”而日益鼎盛,流传至今,已是当地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泰山豆腐也成为了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