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成长伙伴!别让环境的天花板限制了自身的潜力

文摘   2024-09-21 19:11   江苏  

Autumn

Equinox


人要根据自己的成长进度,找到适合的同伴。


之前看到一个故事:


把大闸蟹放在筐子里之后,它们会争先恐后往外爬,但谁也爬不出去。


是筐子很深么?


并不是。


根据每一个大闸蟹的能力,它们都可以爬出来。但是一群大闸蟹挤在一起,就做不到了。


因为每当有一只蟹爬得比其他蟹高的时候,其他蟹就会把它拽下来。


到最后,一只蟹都出不来。


我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这影射的是人性之恶。从鼻腔里哼了一股不屑之气后,就不再关注了。


最近我复盘时,联想到了这个故事,发现它影射的更多的是“无知”,而不是“坏”。


螃蟹没有想害同伴,它无论是踩,还是拽,想要的无非是快点出来。只不过,行为产生的效应,是朝着集体崩盘的方向。


再来说我联想到此事时所复盘的事和经历的心路历程。


我现在是一名作者和读书博主,每天会码很多字,阅读很多书。


这项能力除了自己从小就有的阅读兴趣作为内驱力外,更多是通过三年多的刻意练习达到的一个结果。也就是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不停地向写得好的人学习。


这个过程有点像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从跑400米,到1000米,再逐渐到可以攀爬高难度的山或参加马拉松。


只不过,体育运动训练的是体力,我训练的是脑力。


我目前的极限是一天写4000字或阅读15万字,睡一觉就可以恢复状态。


这个量在写作的圈子里很平常和普通,但是对于我身边的人和曾经的社交圈来说,就是一件透支生命的事情。


我能感觉到,在身边的一些人眼里,我应该离头发撸光,或者过劳死不远了。


在他们的劝说和影响下,我开始放缓自己的速度,刻意去按照他们能接受的一个状态,悄摸摸地、生怕发出什么大动静地、缓缓阅读和写作。


然后导致,上个月在某个写作群里复盘的时候,我都没脸出来。


因为我的阅读量和输出量,相比于他们来说,太少了!


我的羞耻感在于,我不是因为自己能力达不到而没有去阅读和输出,也不是自己没有想读和想写的冲动,也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成为一名好作者的理想和觉悟。而是因为自己以为自己太“高”、太“快”,得弯腰猫着走。


结果到头一看,你猫什么猫?!


你就是全力以赴也在这群人里显不出来啥,因为厉害的人太多了!


而且,越厉害的人越努力。


于是,上个月我在群里没有发复盘,不吱声躲过去一次。


我总觉得哪里发生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自己心理症结又是在哪里。


这都过了二十天了,我才逐渐有了眉目。


我发现这不至于上纲上线到心理层面的问题,顶多是方法论上出了岔子:


人要找到合适的成长伙伴,这个伙伴要建立在自己定制的目标之上。


比如,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跟大多数人一样,一个月能读完一本书就不错了,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但我明白,写与读是不可分割的,要想写,就得多读。


当时我加入了一个读书推广群,里面不讲究文章质量,但需要把书读完去写自己的感受。


这样借助外力,我得到了一个成长的机会,获得了持续阅读的能力,养成了阅读后经过反思整理成文的习惯。


后来,当阅读对于我来说不再吃力的时候,我就不需要借助外力去督促阅读了。就像习惯了肌肉训练的人,每天不活动活动,就浑身不自在。


之后,就是养成输出的习惯。


我当时通过接活给别人供稿完成了冷启动。通过给别人写作,强迫自己榨干脑汁写出好东西,练习驾驭文字的能力。


接着,就到了我现在所处的阶段,想要去书写自己的作品,这与给别人供稿的区别很大。


给别人供稿不需要考虑市场、个人风格,只需要像做试卷一样审题、读题、查资料、答题就可以了。


而写自己的东西,就像是在生产一件产品,要对自己和别人都有价值,要考虑社会和集体层面的很多内容。


这条路是一条终身写作之路。


所以,我应该尽快清理自己脑子里那些属于过去的杂音,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领域。


当别人再说“小心用脑过度”之类的时候,我不应该再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用脑过度了,而是看一看那些每年输出四五百万字的大神们,找找自己和他们的差距。


这样就梳理清楚了,成长伙伴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成长状态和目标适时更换的。


自己的成长状态与周围朋友的状态不一样,这并不意味着背叛,也不代表着友谊的结束。


世界是流动的,我们也是。


渣小鑫
我看到一团问号,它们在渴求什么样的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