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作家,一生创作了870多幅油画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流动性,好像空气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一个个颗粒,在流动着,朝着宿命般的方向。而那些原本是固态模样的树、山,又似乎反过来,变成了流动的水,有些散向天空,有些流向人间。
他的人生故事
主线故事
1853年3月,梵高出生在荷兰北部津德尔特镇的一个宗教艺术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皇 家商人的女儿,叔叔伯伯中有三位是艺术品交易商。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梵高从小受到了宗教与艺术的熏陶,这使得他的艺术天分得到启蒙的同时,也在心中种下了悲悯世人的种子。
梵高青年时,打算子承父业,做一名牧师。他深入矿区,看到矿工悲苦的生活后,身体力行去帮助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用品送给矿工,还整天把自己搞得回头土脸的。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得到他所在的委员会的支持,他们觉得邋遢的梵高不能代表牧师的形象,并剥夺了他成为一名牧师的资格。这一时期,梵高大量阅读,除了用炭笔素描矿工的形象和矿场旁边的景色,还使用水彩临摹米勒、卢梭等人的作品,在职业取向上逐渐从宗教逐渐走向艺术。
因为爱上表姐凯·沃斯,梵高与父母起了争执,离开家乡前往荷兰。他在父亲的资助下成立了一个画室,在那里描绘当地风景画,还有以情 人西恩为模特的女性画像,绘画生涯日渐起色。他之后学习了色彩理论,研究了版画,学习临摹名家之作。梵高笔下的色调从以深褐为主的大地色系,变成了以洋红、钴蓝、翠绿等鲜艳色彩为主的明亮色系。
职业方向敲定后,梵高凭借着超常的感知力和对绘画的热爱,在蓬勃发展的法国艺术界展露头角。他在法国南部的“黄房子”画室里,创作了《向日葵》系列、《夜间咖啡馆》《吉诺夫人》《割耳后的自画像》等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品,在世界画坛站稳了脚跟。梵高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生命的精彩程度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长寿者。他的作品,现在依旧影响着世人,无论是在装修典雅的艺术画廊,还是在居家小物如布艺、陶瓷用品中,都可以看到以画作形式呈现的,梵高眼中的动感世界。
梵高的作品在生前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反而是在他死后,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他的画作一直是绘画市场的热门,其中,《蒙马特尔街景》在2021年的拍卖会上以1309.1万欧元的价 格成 交。作家冯骥才这样评价梵高:“他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但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他的爱情故事
纵览梵高一生的爱情,你会发现,他基本不谈什么正常的恋爱,至少在大多数人眼里是这样的。他的每一场恋爱,都惊世骇俗。
梵高的初恋应该是在英国求学时,房东的女儿尤珍妮。那时他还没有在艺术的海洋徜徉太久,三观也与常人无异,是打算跟尤珍妮步入婚姻殿 堂的。奈何郎有情,妾无意,梵高的求婚时,尤珍妮告诉她自己已经订过婚。痴情的梵高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机会反败为胜,直到看到心爱的姑娘幸福地依偎在另一个男人怀里,梵高才肯离去。生性敏 感的画家在这段恋情中吃了痛,心被掏空了,这导致他之后的恋爱风格发生了骤变。
七年后,梵高与守寡的表姐关系暧 昧,二人恋情公开后,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梵高因此与父母闹得不欢而散,一气之下离开孤身前往巴黎,打算白手起家。想在巴黎落脚哪有那么容易,梵高后来还是向父亲低了头,在父亲的资助下才开了画室。在那里,梵高与在洗衣房工作的怀孕不 良女西恩相爱,并打算结婚。西恩给梵高当模特,给他做饭,让梵高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但是,这场恋情不仅被梵高家族不容,还遭到了艺术行业的集体反对,二人迫于生计而分道扬镳。
在这之后,梵高收获了邻居玛格特的爱情。大概是因为梵高此时不算好的名声,以及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让玛格特的父母觉得梵高并非佳婿,坚决反对二人的结合。玛格特因此寻了短见,幸好Zui后被救了回来。事已至此,就算是感觉比梵高迟钝的普通人,在爱情上也算是伤痕累累了。梵高还会再寻找爱情吗? 大概他没有剩什么真心了,只余下身体的本能。他后来的感情故事,多于从事不 良职业的女人有关。在与高更发生矛盾后,他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给了其中一个女人。此时的梵高,无论对于爱情还是人生的感觉,应该都是荒凉的吧。唯有艺术可以解忧,唯有艺术的世界可容纳他狂奔的灵魂。
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梵高并不是一个惜命的人,他的生命就像他笔下的画作那样,在追求着一种释放和回归。他有抽烟和酗酒的癖好,在贫困潦倒时,仅以面包果腹。
1886年,三十出头的梵高染上了梅毒,身体状况迅速崩坏,头发破落、牙齿断裂。在这期间,他仍旧没有忘记创作,借由病痛之感绘制了《叼着烟的骷髅》。或许,身体的生命并不是他真实的生命,他与这个世界Zui紧密的联系是艺术,而这段艺术生命至今仍然活着。
大概是在1888年,梵高割下了耳朵,公众开始认为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被送入医院后,他被确诊为精神癫痫病,需要在疗养院中生活。梵高的精神状况或许与他的天赋有关,也或许与他的追求有关,也可能是来自母亲的家族遗传。梵高的母亲疑似患有家族性遗传病,他的弟弟也在后来得了精神方面的疾 病。
在疗养院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病痛的折磨,使得梵高的画风也发生了变化,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忧郁精神和悲剧性幻觉。1890年,梵高画下《麦田的乌鸦》,这幅画的色彩没有任何调稀,每一笔都清晰可见。有人说,这幅画透露着梵高的孤独,还有人说,着这预示着梵高麦田中的死亡。深蓝的天空与金黄 色的大地一如既往,不同的是那黑压压的鸟儿,在声嘶力竭地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尼采曾在诗中以梵高的视角写道:
你见过孤独的颜色吗?
孤独是我割掉左耳时
流出的血
是我的画作——《麦田的乌鸦》
他的艺术宇宙
梵高一生约创作了870幅油画,1100幅素描。他喜欢绘画肖像,喜欢画向日葵,他的艺术不仅是内心的映射,还彰显着一种珍贵的人文情怀。
在梵高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漩涡形笔触,如《星夜》中以流体动态呈现的星空。画面里的星空、云朵与大地,在漩涡下近乎扭曲,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风暴般的巨大力量正在席卷整个世界。这跟那些明艳色系的化作一样,都反映了梵高热激昂的情感状态,仿佛他的心里有一团火,有一股风,要把所有的一切都席卷、升腾。在这样的自然力量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和卑微。
梵高爱自然,也爱平凡的普通人。他在矿工区时,把底层人的生活绘于笔下。在《播种者》中,劳动的农民与绚烂的阳光、奔腾又活跃的大地融为一体,展现着内心的洋溢和绝妙的色彩组合。梵高热爱者田地里的亢奋,他在1888年写给贝纳尔的信中说:“我甚至会在正午工作,烈日当头,毫无遮挡。在麦田里,我快乐得像一只蝉。”艺术离不开生活,而在所有的创作中,唯有自然的创作Zui为丰盛。亲近自然与生活,是梵高这位艺术超人永生的秘诀。
附:
人生主要路线图
1853年3月30日——出生
1864年-1866年——在泽劳伯根寄宿学校学习
1866年-1868年——在威廉二世国王公立学校学习
1869年-1873年——在荷兰海牙国际艺术品公司古比尔画廊工作
1873年——在英国斯托克维尔的南安普顿街分部工作
1875年——回到巴黎
1878年——在普鲁塞尔的福音传道学校学习了三个月
1883年——在荷兰开画室
1886年——患上牙痛、梅毒,之后奔赴巴黎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阿尔地区开办“黄房子”画室
1890年——在奥维接受癫病治 疗
1891年1月25日——离世
纪念场馆
梵高博物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荷兰阿纳姆市外
梵高荷兰津德尔特故居
梵高英国伦敦故居
梵高荷兰纽南故居
梵高法国阿尔勒故居
梵高法国奥维故居
纪念作品
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
电影《挚爱梵高·星空之谜》
音乐剧《梵高》
舞台剧《梵高自传》
歌曲《文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