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谷川俊太郎时间跨度60年的对谈集《单纯的事,复杂的事》,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写作、诗歌的定论性东西,或是一个具体的观点、说法。可读过之后,我连什么是“诗”都不知道,只是大概了解了什么不是诗。或许,对于很多抽象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哲学和文学还有诗歌,它们无法成为科学。
书中收录的对谈对象,都是诗人、作家或思想家。读过后,对我触动很大的一点是:原来,人与人是这样的不同,彼之蜜糖,或许真的是他之砒 霜。
比如,一位名叫吉增刚造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别具一格,几乎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写诗的。他写的诗,几乎没人能看懂,但是读起来却有一种让人酩酊大醉的强大力量。这种创作方式具有浓烈的个人特色,无法复 制和学习。
在谈到诗时, 与古川对谈的语言学家外山,说他其实很害怕读现代诗。他说:“我对现代诗有一种恐惧心理。搞不明白节奏,也看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次读你的作品,其实我也是战战兢兢的,但读了之后却感觉非常亲切,很温情。虽说我对日语的感觉可能也不是那么具有普遍性,但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个作品中的某种东西的确能触动沉睡在我们心中的某种感情。”
这段话,其实说明了,虽然不同诗人的风格不同,但好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触动某种沉睡的感情。或许是激起了某段已然遗忘的记忆,或许是久违的轻松愉悦感。总之,是一些人类共通的情感,在意识与潜意识中交错起舞,引发共鸣。但至于如何挖掘这种情感,又如何通过诗歌产生作用,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方式。
古川与同样为诗人的鲇川讨论写作时,也诧异于不同作家对写作的理解。古川说:“好像的确有那种人,能从写作中发现自我,或者即使不动笔,在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就能获得快乐。看看我写的东西就能明白我不是那种人。”
不同的作者,其实有不同的平衡模式。有的人可能在轻松惬意中,就能从时光捡拾很多东西。而有的人,可能需要写好几本详尽的作品手记后,才能坐下来写作。对于想成为作家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和模仿别人,而是找到自己与写作这件事的契合点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适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