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馆主 | 你在他乡还好吗——赴江西走访隆回县水库移民实录

文摘   社会   2023-04-12 19:44   湖南  

作者:老馆主



视频中穿白衣服的农民正在就土地问题与邻居赵达芬进行理论,他俩讲的是地地道道的湖南省隆回县北部方言,非隆回人看后肯定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但作为湖南省隆回县人,当你看完这段视频时,又以为只是发生在老家某个村庄的一个场景,绝对想象不到我是拍摄于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奉新县干洲镇的园艺二场。


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在江西省奉新县干洲镇,生活着一群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隆回县北部六都寨、司门前、大水田等乡镇迁移过来的移民户,他们在农牧渔总场园艺一分场、二分场安家落户,通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生息,从刚开始迁移过来的上百户几百口人发展到现在的数百户上千人口。


他们聚集成几个村落,沿袭着隆回北礼制,讲着隆回北方言,传承着隆回北人的热情好客,假若你是隆回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有一种地域穿越感,你会错把他乡当故乡。


江西省奉新县干洲镇园艺一分场


有一回,我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看到一个江西农民居然讲着和我一样的方言,感到匪夷所思,今天,我在此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原来,这中间,藏着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隆回县在其北部山区启动木瓜山水库和六都寨水库的建设,在水库区建设范围内的大水田、六都寨、司门前三个乡镇的村民只得洒泪迁徙,单因六都寨水库的迁移户就有八十三户、四百人。


六都寨水库(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从“魏源湖畔”公众号运营者阳琼口中知道隆回这部移民史的。在阳琼的身上有着多重身份,他既是自媒体人,又是六都寨镇工农学校小学的老师;他另外一个更特殊的身份是:他既是隆回人,也是江西人。


是的,阳琼也算是二代移民,只是因为一九八九年移民时,他已在隆回参加工作,不符合移民规定,所以他才留在了隆回,但他的父母加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部移去了奉新县干洲镇的园艺二场。


与其他移民家庭不同的是,阳琼的家庭本来不在移民之列,是他父亲主动与一个移民家庭调换来的指标。六都寨镇西山村深处大山,当年交通闭塞,他父亲是一个走南闯北之人,头脑灵活,他去过江西奉新县,知道那里土地平整,他觉得这是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必须抓住。所以,他主动把一家人变成了江西人。

木瓜山水库(图片来自网络)


十四年前,一位大学生在隆回北网发帖,说他是隆回县金石桥镇冷溪山人,五岁左右时,因为家庭贫困,食不果腹,不得已,父母只好带着一家人去了江西种田,后来在那安了家。但他一直对冷溪山魂牵梦绕,一年大学的暑假,他偷偷回了趟金石桥,租了辆车上冷溪山,但快到家门口时他又折回了,他说近乡情怯。


听了阳琼讲述的隆回移民故事,联想到近乡情怯的冷溪山大学生,我有了一种去江西看看的强烈欲望,对于我这样的狂热乡土主义者,永离故土,不亚于生命的终结。我相信,他们之间,肯定也有着像我这样的人。


时值“大兴调研之风”的社会大背景,于是,隆回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媒体组隆回北网与魏源湖畔两家自媒体主动向县统战部、网信办请缨,由本人驾车,长驱千余里,于四月六日至四月八日前往江西省就乡村振兴课题进行跨省调研学习,走进了隆回移民村、移民家。



四月六日为农历闰二月十六,下午一点,一车四人从隆回县城出发,到了晚上八点,距奉新高速出口还有四十一公里,白天已悄然退去,车的右前方浮出一轮圆月,迎接着我们向目的地驶去。


约半个小时后,到达了阳琼在奉新县干洲镇的家,推开家门,是扑面而来的问候和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阳叔今年七十五岁,是一个身体硬朗、口齿健谈的快活老头。刚迁到此地时,他才四十一岁。我问他想隆回老家么,他毫不犹豫地回复我:不想。他告诉我,这里地理条件比隆回好,土地平坦,赚钱容易,生活轻松。


对答之间,他一直不忘给自己当年的替换移民指标之举点赞。阳叔是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


阳婶慈眉善目,种着几亩地、养着一条猪。阳琼要她少做些事时,她凑近儿子身边,乐呵呵地对儿子道,自己不会打牌,也不会打麻将,只能靠做事打发日子。阳琼只得又依了她。


阳琼的姐姐、哥哥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有厂车接送,每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嫂子在一家超市上班,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弟弟和弟媳在广东做生意,但也时常回家。


待到二日的清晨,天刚放亮,我、雪兄、天健兄三个人迫不及待的从旅馆起身,要一睹干洲镇的样貌。


一眼望不到边的天际线,宽阔的炒砂马路,稀疏的行人;却又有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前者印证了干洲镇的地广人稀;川流不息的车辆背后是工厂的林立,又说明了干洲镇的经济发达。这也就不难理解阳叔的“乐不思蜀”了,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胜于对故园的留恋。



早餐过后,我们走进了干洲镇园艺二分场总部,于是,遇到了篇首视频中的一幕。赵达芬来自隆回县司门前镇赵家垅村,也是一九八九年那一届的移民。园艺二分场主要人口为阳姓和赵姓,这两姓都是来自隆回的水库移民,所以讲的都是隆回北方言,他们不但自己讲方言,还带动场部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讲起了隆回北方言。


刚迁移过来时,赵达芬还不满三十岁,如今已是头发半白的江西人。我们问,这里和湖南隆回老家相比,哪里更好?


他不假思索的说,作为一个农民,总体来说,这里比老家要好。他告诉我们,这里的移民家庭收入一块来自种田所得,更大的一块来自于在附近的工厂打工,一般最低工资能拿到四千元,高的甚至上万元。而且当地企业多,可选择性大。


但当我问到赵达芬,当年的他,有没有故土难离的感觉时?他说当然有,即便到现在都有,虽然在这里相对来说比老家好,但总是做梦都想回到湖南去,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始终是改不了的。


与赵达芬交谈,走访村庄


告别赵达芬,我们在二分场的一号定居点穿行,用隆回北方言大声地向屋内人、路上人和在田间劳作的人打着招呼,对方都无一例外地用家乡话回复着我们。当得知我们是从隆回来时,他们流露出了我们所期待的惊喜,只是,他们虽然都有发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热情邀请,却并没有流露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相思。


热情好客的老乡


只有园艺一分场二号点的魏华娣夫妻二人对隆回老家一直念念不忘,他们来自司门前镇的石沙湾村。石沙湾村村庄秀美,土地肥沃,人才辈出,这几年更是打造成为了湖南省“水美湘村”。他们通过探亲与网络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家乡一天天的变好更让他们心生归意。


“蚊子嗡嗡叫,好比风车筛糠料”,这是移民们根据切身感受,用隆回北方言编成的移民谣。干洲镇靠近湖区,海拔只有四十多米,魏华娣的妻子向我们透露,到了夏天,天气极其闷热,傍晚时分,蚊蝇成团,咬得身体到处起疙瘩,在家无法久坐。他们怀念隆回老家凉爽的夏天。


他俩的另一块心病是两个儿子的移民补助,一直到现在都未收到,按照魏华娣的原话是“都被他们(奉新县)卡了”。


告别魏华娣夫妇


告别魏华娣一家,结束了我们一个上午的走访。总体说来,隆回县的水库移民在新的家园都生活得不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移民泪尽湖区里,西望故园又一年”。第一代移民,因为情感的原因,他们还会回望故土,梦回旧乡;在这里出生的第二代移民,第三代移民……,他们的家乡就是江西省奉新县干洲镇,湖南省隆回县,只是他们的祖地,是他们心中可有可无的一个存在。


“喝水不忘挖井人”!隆回县建设木瓜山与六都寨水库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隆回县城饮水和南面农田的灌溉。所以作为隆回县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群为了整个隆回县的发展而永失故土的人。他们曾经是我们的亲朋、乡党;如今,他们是我们的远亲,是我们千里之外的小隆回!


写于2023年4月12日





作者简介





老馆主(原名李次文),隆回县金石桥镇珀塘村人。隆回北网管理和专栏写手。一个被生活裹挟前行的半老男人

村庄
村庄,有人坚守,有人逃离,有人回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