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划拳。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做思维导图的习惯吗?你认为阅读画思维导图有帮助吗?
过去的我,认为做思维导图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主要是做了之后也不会回去看,在开始阅读的几年有做,之后就一直没做过思维导图了。
最近读完《海绵阅读法》,里面提到了阅读后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刚好之前需要做一次领读,马上参考这个方法做了一次思维导图,发现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的想法,甚至还很有帮助。
虽然画了思维导图后不会经常回去看,也确实是比较消耗时间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回顾某一本书讲了什么,或者某一部分内容在书里的哪个位置,一份清晰的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到我们。
通过这段时间的使用,我发现思维导图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梳理脉络,帮助理解
首先,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一本书的脉络,提高理解力。
一本书读完后,它讲了什么?整本书在论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为了把这个观点讲明白,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以及是如何给出证据?
如果不想看完一本书,只想知道某一部分,某一章讲了什么,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列举出来。
通过阅读后,把自己理解到的论证过程通过画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就非常直观了。
比如《掌控习惯》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通过认为习惯的产生有四个阶段:得到提示、产生渴求、做出反应和获得奖励。
有了这一个前提,接下来整本书都是论述如何让这四个阶段变得更容易发生,最终让习惯更容易养成,因此,就有了整本书的四大部分:让提示显而易见、让行为有吸引力、让行为简便易行、让行为的结果令人愉悦。
这就是整本书一个比较高维度的脉络,有了这个思维导图,之后别人问起,也能够根据这个框架快速地作出响应。
我们都知道,读完一本书,如果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能够加深我们的理解。
二、助力输出,强化记忆
当我们学习到一个知识点后,试着把它讲出来,通过讲述的过程来强化对它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被吸收和内化知识。
输出之前,我们需要知道该讲什么。
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本书讲了什么,讲得如何,其中触动自己的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触动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有什么改变?
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在写的时候很容易会变得凌乱。
梳理完导图后,知道整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参考一下导图的结构,看作者是怎么论证的,在前期也可以模仿这样的思路去讲,那对该写什么意见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接下来,列好一份大纲,照着大纲填充内容即可。
除了输入与输出的好处以外,做思维导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作者的漏洞。
三、厘清逻辑,发现漏洞
我们不需要神化书籍,每一个作者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逻辑并不是无懈可击,总有不完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我们可以发现出来的。
在准备做《掌控习惯》第四部分领读时,我发现了作者在写让它令人愉悦这部分讲得不太好,他只讲了即时奖励和延迟奖励的区别,以及要把即时奖励添加到反馈上。
从这部分,我看不到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让一个行为的反馈变得令人愉悦,于是加了一些自己用过的例子去分享。
比如可以跑完步后给自己存一笔小钱,一个月后才能用这笔钱给自己购物,这样也能激励自己多跑几次。
有了清晰的思维导图,多思考即便就能发现有些问题并不是那么完善,如果发现了漏洞,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找其他资料去继续扩展,补齐缺漏的那些点。
总的来说,做思维导图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一本书的脉络,帮助理解;用清晰的结构和大纲助力输出,强化记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逻辑,发现漏洞。
当然了,前面提到,做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时非常耗时的,不需要每本书都去做,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那几本书,或者有需要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才去做思维导图即可。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附上几张我在《掌控习惯》领读时画的思维导图。
扫码加入我的免费知识星球
划拳小匠,终身成长的程序员,行动小达人。
日更1年+
早冥读写跑5件套践行者,已坚持2年。
主业是程序猿,业余阅读/码字/运动。
能提供:软件开发、自媒体入门、写作指导、成长陪伴。
关注【划拳小匠】公众号,回复【1】,领取高效成长的10本书单,回复【888】,送你《自媒体搞钱的14条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