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聊到很多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在提到自己的缺陷时,都会提到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好,导致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包括我,在刚开始读心理学相关书籍的那几年,也会这样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似乎这样就能为自己的缺陷找一个理由,不用去改变。时间长了后,就反问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不能改变吗?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先说明,我的原生家庭也不是很好,我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只是开始接纳我的原生家庭、接纳自己,开始转变,觉得并没有那么不堪。“我有缺陷,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好,所以过得不好,都怪原生家庭”“小时候我的原生家庭没有给我足够的爱,我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小时侯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现在我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很合理“我们强调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其实有那么一部分,是希望父母可以看到,我们受到伤害了,希望他们能为此负责任,道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这些伤害,继续成长。我们有期待,期待他们认识到错误后,能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期待,也许可以回到过去,让父母再重新爱我们一遍,让我们能有更健全的人格。我们期待,父母教会我们怎么做父母后,才能有勇气去做一个父母。每一对父母,并不是生来就知道怎么做父母,都只是第一次做父母而已。因为时代、知识、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做事风格、处事态度都不一样,每一个父母也只能用自己能做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社会在进步,每一个时代的人接触到的东西不一样,也被新的认知冲击自己的大脑,就会开始发现父母的很多做法是错误的,总想着去纠正他们。在你看来很不堪的方式,也许是他们能做的最好了;在你看来很好的方式,在上一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根本没办法理解;现在很好的方式,几十年后,也许你的孩子们也会不理解这个做法。这是很无奈的事实,只是他们在那个年代,没接触到这些知识,你在这个年代,没接触到未来的知识。不能总想着逼对方去改,而是放下期待,把他们当作外人一般对待,不要对他们有太多的期待,把期待放在自己的身上。心理学咨询师陈海贤老师在《重新找回自己》里面提到这个概念:成为自己的教养者,就是独立。期待父母改变,是渴望他们改变后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这样我们才愿意去改变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依赖着父母,没有从父母的爱恨交织中独立出来,精神上不独立。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父母,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人,既然认为过去的方式是错的,那就自己去重新学。你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爱,就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慢慢地,你就会知道该怎么爱自己了。从绝对理性角度来看,父母终究要离去,我们终究要学会独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一切。上个月看的一部电视剧《布偶寻踪》也给了我同样的启发。剧情是一个年童过得不的好中年男人,童年非常爱缺,长大也后没有做父好亲的角色,通酗过酒来逃童避年的创伤,吓到了自的己孩子,孩出子逃,父亲寻在找孩子过的程中完自成我救的赎故事。对比现在,在80、90年的成长起来孩的子,有多很都是不知怎道么爱自己的一代,童缺年爱,没有己自想要的童年。但些这已经事是实,我们办没法回过到去改变母父的养方育式,只做能好自己。过没去有得想到要的爱,轮我到们做父的母时候,把我们认为确正的,适合我们的方式,做好。不继要续用上一代方的式继养续育下一代,就是大很的进步了。点个「在看」,即使没有完美的童年,依旧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你有原生家庭的阴影吗,你是怎么与这些创伤共处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验,一起交流,互相成长。扫码加入我的免费知识星球
划拳小匠,终身成长的程序员,行动小达人。
日更1年+
早冥读写跑5件套践行者,已坚持2年。
主业是程序猿,业余阅读/码字/运动。
能提供:软件开发、自媒体入门、写作指导、成长陪伴。
关注【划拳小匠】公众号,回复【1】,领取高效成长的10本书单,回复【888】,送你《自媒体搞钱的14条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