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庆幸的是,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局部治疗手段的应用,以及抗肿瘤药物(如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等)的发展,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其中,伊立替康脂质体(II)是恒瑞医药在目前市售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及其冻干粉针剂的基础上,改变了药物剂型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制剂,已在PAN-HEROIC-1等研究中证实了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并在临床应用中为众多胰腺癌患者带来新生。
本期将为大家分享由临沂市人民医院王耀霞教授带来的伊立替康脂质体(II)方案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经典案例,并由临沂市人民医院张中民教授进行精彩点评,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治疗带来宝贵参考。
病例分享医生:
临沂市人民医院
王耀霞 教授
病例点评专家:
临沂市人民医院
张中民 教授
专家简历
王耀霞 教授
临沂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女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分会委员
临沂市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沂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
临沂市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沂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委员专业委员会委员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69岁。
现病史:患者2024年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伴有腹胀。
主诉:腹部疼痛伴有腹胀1月余,于2024.2.2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个人史: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肿瘤及遗传病相关病史。
辅助检查
查体:
ECOG评分0分,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4.23*109/L;HB 125g/L;PLT 134*109/L。
凝血:未见异常。
代表肝肾功能的主要指标:血糖 7.01mmol/L;碱性磷酸酶207.0U/L;r-谷氨酰转肽酶 293.0U/L。
肿瘤标记物:CA199>10000u/m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心脏超声:心脏瓣膜病。
MRI: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
CT(2024.02.19):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
图.CT检查结果
超声胃镜(2024.02.05):胰腺占位EUS-FNA术,术中见纵轴超声,内镜分别于胃体、十二指肠球部;探查胰腺,胰腺尾部,可见探及一低回声肿物,边界较清,内部回声欠均质。
病理:(胰尾部穿刺)见有癌细胞,考虑腺癌细胞。
诊断
主要诊断:胰腺恶性肿瘤(cT4N1M1,IV期);肝转移、脾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次要诊断:高血压、糖尿病(待排)。
治疗经过
2024.2.20给予伊立替康脂质体(II)(d1,15)+奥沙利铂(d1,15)+亚叶酸钙(d1,15)+氟尿嘧啶(d1,15)治疗。截至目前患者已接受治疗达7周期,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仍在持续治疗并从中获益。
疗效评价
患者目前暂未进展,无进展生存期(PFS)仍在延长,影像学检查提示肝部及胰腺体病灶均明显缩小,各项肿瘤标志物均显著下降至正常范围,总体疗效评价PR,生存期显著延长,生存质量显著改善。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较前片胰腺内及肝脏病灶体积缩小。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肿块较前(2024.02.19)减小,肝内多发转移较前减少/减小。
图.胰腺体及肝内病灶变化(2024.04.19)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治疗后复查,较前(2024.04.19)肿块大致相仿,血供稍减轻,肝内多发转移较前部分减小。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较前片胰腺内病变未见明显变化,肝脏病灶部分体积稍变小。
图.胰腺体及肝内病灶变化(2024.06.14)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较前片胰腺内病变未见明显变化,肝脏病灶部分体积稍变小。
胰腺体尾部癌并侵犯邻近血管、脾脏治疗后复查,血供稍减轻,肝内多发转移较前部分减小。
图.胰腺体及肝内病灶变化(2024.08.10)
图.基线与末次治疗病灶变化
图.肿瘤标志物变化
病例小结
本例患者确诊为胰腺癌晚期(cT4N1M1,IV期),同时伴肝内多发转移、脾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入院时病情复杂且危重。经伊立替康脂质体(I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NALIRIFOX)一线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缩瘤快,2周期后评价PR,腹痛消失,各项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可见,NALIRIFOX方案一线治疗缩瘤效果显著,总体疗效评估为PR,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获益显著。
病例点评
张中民 教授
临沂市人民医院头颈与泌尿生殖肿瘤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研究培训基地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癌症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胰腺癌发病人数约10万,死亡人数约8.8万,是第6大高病死率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加重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胰腺癌的发病率预计在未来几年仍持续升高,发病群体也将呈现年轻化趋势。据预测,胰腺癌的病死率到2030年将排名第2位,仅次于肺癌。在中国,胰腺癌呈现“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转移率高)三低(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目前,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不足5%,约60%的患者首诊时已发生转移。
作为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胰腺癌的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诊断时已属于局晚期/转移性,首要治疗目标仍是延长生存。目前,化疗仍为胰腺癌晚期一线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整体疗效不佳。尽管mFOLFIRINOX方案带来了较为理想的11.1个月OS结果,然而受限于伊立替康相关方案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毒性影响,安全性方面仍有顾虑;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困境亟需改善。
伊立替康脂质体(II)利用一种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球形囊泡,与生物膜的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实现药物靶向或高效递送的同时兼顾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为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全新选择。基于NAPOLI 3等大型随机Ⅲ期研究中的优势疗效数据,伊立替康脂质体联合方案已获NCCN及CSCO指南一致推荐用于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基于伊立替康普通制剂临床使用面临的问题,恒瑞医药历经十余年,自主研发了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产品——伊立替康脂质体(II),为患者提供更新、更优的选择。相较于伊立替康脂质体,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药物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更多渗透到肿瘤组织中且半衰期更长,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更优治疗选择。
为中国患者量身定制的伊立替康脂质体(II)拥有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数据,PAN-HEROIC-1研究结果显示,伊立替康脂质体(II)联合方案使晚期二线患者中位OS达7.39个月,刷新了同类药物在晚期胰腺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数据。
本例患者为IV期胰腺癌患者,且伴肝脾等多处转移,病情危急,亟需有效治疗方案。可喜的是,患者一线接受伊立替康脂质体(I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仅2个月便快速实现PR,腹痛消失;持续治疗7个月实现PR,期间肿瘤标志物持续性下降,胰腺病灶及肝内病灶较前缩小,充分展现了NALIRIFOX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除疗效外,药物的安全性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才能利于患者长期接受治疗,并使患者能够高质量的生存。PAN-HEROIC-1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方面,伊立替康脂质体(II)组与对照组的TEAE发生率相近,且未发现新的AE信号。
本病例具有病情复杂且危重、肿瘤负担重等特点,因此治疗难度较大,但令人惊艳的是,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方案在本例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卓越的效果:患者在接受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方案治疗后仅2个月,腹痛症状便消失,持续治疗肿瘤标志物持续性下降、病灶持续缓解,且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充分验证了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新方案的潜力。此案例为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强调了伊立替康脂质体(II)在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提示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利于患者长期治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前,含伊立替康脂质体(II)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随机、开放标签、III期临床研究(NCT05751850;n=778)正在积极开展中,期待早日传来捷报,也期待伊立替康脂质体(II)的一线适应症早日在国内获批上市。未来,希望伊立替康脂质体(II)继续踏浪前行,为更多胰腺癌患者实现高质量长生存助力,为更广大胰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本文由张中民教授、王耀霞教授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