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10日,2024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大会在京顺利召开。大会齐聚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以“乳腺癌规范化诊疗与质量提升”为主要议题,对临床研究、诊疗质控、诊疗进展、患者生活质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报、探讨。会议期间,我们荣幸地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现将采访内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徐兵河院士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
徐兵河院士
本研究聚焦于HER2+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在传统的一线治疗中,标准的方案为靶向疗法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包括单一靶向药物联合化疗与双靶向药物联合化疗两种形式,其中化疗药物多选用多西他赛。本研究设定了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多西他赛的治疗方案,而研究组则采用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多西他赛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ER2+乳腺癌一线治疗的患者而言,大分子药物(曲妥珠单抗)与小分子药物(吡咯替尼)的联合使用,相较于单独使用大分子药物,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疗效。
该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刊登于四大医学顶级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杂志》(BMJ)。这也是BMJ首次发表中国原创药物临床研究。研究发表以后推动了我国乳腺癌治疗指南的更新,还影响了晚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指南,并被纳入晚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指南第七版中。
本研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其显著的疗效提升。研究者评估的PFS延长了13个月,而独立专家委员会评估的PFS则延长了约22个月。尽管两者在数字上存在差异,但风险比(HR)值基本相近,均证实了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相较于单用曲妥珠单抗的优越性。在即将举行的2024SABCS上,将公布本研究的PFS期预设最终分析,目前暂不便透露具体数据,但可以预见的是,该结果将进一步巩固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优势。
由于SABCS大会通常只有一个主会场,能够被选为大会口头报告的研究数量有限,因此我们对于本研究能够入选感到特别荣幸,我们也期待在会议上正式公布研究结果后,能够引发同行们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徐兵河院士
近年来,我国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第一,我国在原创性临床研究方面的成果仍显薄弱。大量研究工作仍然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局部性的创新而非根本性的突破。在原创药物的临床研究方面,同样存在不足,当前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已上市药物的不同用药方案或适应证范围的扩展。
第二,我国专家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担任主要研究者或核心成员的角色尚不够突出。由于西方国家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历史更为悠久,且东西方乳腺癌类型并无本质差异,我国专家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相对有限。相对而言,在鼻咽癌、肝癌、胃癌、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等我国高发肿瘤类型的研究中,中国研究之声则显得更为响亮。在乳腺癌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要求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不懈的期待。我们期望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专家能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传递出更多中国的学术声音。
第三,临床研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同行之间的紧密协作。目前,国内同行间的合作仍需加强。实现重大研究突破,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合作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期待在政策层面能够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确保所有参与临床研究的人员,无论是否担任领衔研究者,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可。
第四,提升我国乳腺癌临床研究水平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原创性靶点的发掘。新的靶点的发现对于推动创新性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样,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亦不容忽视。乳腺癌相关关键基因或靶点的发现,需进一步转化为针对这些靶点的新型药物开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国内临床研究在合作、创新和转化方面的全面发展,以推动我国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全面进步。
审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徐兵河
整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乳腺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St.Gallen早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专家团成员
晚期乳腺癌治疗国际共识指南(ABC consensus)专家团成员
早期乳腺癌诊断、治疗和随访ESMO临床实践指南(ESMO-EBC指南)执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