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北京市昌平区霍营中心小学自主课堂备课参考——徐菲《纸的发明》

文摘   2024-12-24 10:48   北京  

霍营小学

徐菲

单元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学科

语文

实施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徐菲

指导者

李跃

课程标准模块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为例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单元课时

12-1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立足文化背景,弘扬传统文化

主题概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如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皆与传统文化有关。教材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的这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科技成就、建筑、书画等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而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而学生是对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益者,全面系统地在学习中做好启迪和引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绝,发扬光大。        

主题学情分析

1.传统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年级的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传统节日和科技成就等,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兴趣,有极大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去传统文化当中探索。

2.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开放性学习环境

1.开放性学习资源:

结合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推进课程建设所开展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元素,第三单元是传统文化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中国传统节日、科技成就、建筑、绘画等,因此,在学习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进行补充。通过对文章写作背景、时代、作者等信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开放性学习活动:

传统文化、语文要素、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的三根主线,因此,设计教学时应更多关注到学生活动。

根据具体的任务,进行情境创设,或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同桌讨论交流,多形式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有感情朗读等。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确定,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1.第三单元聚焦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去理解。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任务名称

任务的主要过程

对应的学习目标

任务1:

述传统节日情景

学习教材第9课《古诗三首》的内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习俗感受气氛。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帮助学生想象古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了解的传统节日习俗,带领学生在节日情境的想象与描述中,充分感受并认同存在于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情怀。

任务2:

聊纸的发明过程

学习教材第10课《纸的发明》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说清发明过程,抓住关键句了解传承基因。

1.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图表形式梳理“纸的发明历程”,并学习说明性介绍;2.用连续动作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学习运用文中信息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的原因”。

任务3:        

观坚固美观的桥

学习教材第11课《赵州桥》的内容。了解课文是怎么样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说出相关段落的段式特点。

1.重点理解与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生能够运用给定的词语介绍赵州桥。

任务4:

赏名扬中外的画

学习教材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话》的内容。说说课文是怎么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1.引导学生当小讲解员,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这幅名画;2.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任务5:

写清过节过程

学习教材——综合性学习。收集传统节日资料,记录相关风俗;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过程;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1.初步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并展示收集的成果,为学生中小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打好基础;

2.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学习评价设计(指教师或者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评价要素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

多形式朗读、字词读音、课堂问答、小组汇报、对文本的信息提取、课堂批注、学习方法的掌握。

评价指标

1.根据课堂环节,完成各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2.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单;

3.成果分享,生生交流补充。

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巡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反馈,如:有针对性的评价语、鼓励表扬式手势、贴画、印章等。对课堂活动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生成,为正在进行的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如:在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困难,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的引导,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

3.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单的完成情况以及习作——“中华传统节日”进行整体评价。

赋值方法

1.习作从四方面进行具体评价:内容、结构、语言、书写;

2.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我是小评委

                             

 

总分

共五★

                             

 

                             

 

收集的资料情况★

记录的具体情况

记录的方式★

记录的内容★

活动开展情况★

小组汇报情况★




                     

五、单元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请你用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

2.搜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丰富资源库。或者选择一项古代的科技成就,查找资料,运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选做)

3.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4.结合词句段运用,对照流程图,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5.自由组成小组,了解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结合表格查阅资料,记录下来。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1. 结合单元主题,本单元安排了多次“综合性学习”,为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评价。教材中采用穿插编排的形式,将“综合性学习”共分四次进行:第一次出现在导语,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以“活动提示”的形式穿插在课文之后,最后一次才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并展示收集的成果,因此,不仅要利用起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2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和预设。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研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流程、活动的设计等,都能够帮助我们做好这一点。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或教师对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的精准点拨都有赖于充分的备课和预设,做好这一点,不仅可以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二、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0.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纸的发明》是第三单元“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的第二课,编排在上一课《古诗三首》之后,通过三首古诗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通过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纸的发明》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成就篇。这一课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并且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

 

2.学习者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经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一定的了解。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关系,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目标确定

 

1.      认识“创、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伟、录”等11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时间轴,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5.学习评价设计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从“听、说、读、写”等多维度进行评价。旨在培养学生 “能听会说,悦读善写”的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评价时,可以采用语言评价、手势评价、文字评价等多种形式,并注重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提高教师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小组互评、生生互评:

在教学实践中,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评价当中,通过语言评价、打分评价、书面评价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综合应用和评价能力。同时,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

单元评价: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单元学习任务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情况,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能力提升情况等展开评价。在单元评价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思考: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构等方面,从而提高单元评价质量。本单元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单”、习作等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积极有效的评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1:

1.单元回顾,明确主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三单元,学习了传统文化节日篇,通过《古诗三首》认识并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记得吗?

2.联系实际,了解生活中的“纸”。

纸的作用非常多,而且种类也很多,你了解吗?谁来说一说?

3.讨论交流,激起民族自豪感,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纸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而且还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纸的发明》。

学生活动1:

1.回顾旧知,回答《古诗三首》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纸的种类和作用,如:打印的A4纸、擦嘴巴的餐巾纸、画画用的素描纸……

3.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骄傲、自豪等。

4.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回顾单元主题:中华传统文化,并复习旧知,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传统文化节日篇过渡到传统文化科技成就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纸的种类和作用,从而了解纸的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多媒体播放中国四大发明的图片介绍,让学生初步认识造纸术的重要地位,再运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进一步体会民族自豪感,从而对学习《纸的发明》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2:

1.出示并强调自学提示。

2.评价指导,相机正音。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声音真洪亮,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那我们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跟读。            

3.学法指导,教师小结。

通过句子,回顾解词方法,学习多音字断音方法。

谁能结合句子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小结:近义词替换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据意断音”法。

                           

 

学生活动2: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开火车”读词语

Ø“创造、铸刻……”

Ø多音字“累、便、切、鲜”

3.读句子,学方法。

Ø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活动意图说明: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开火车”读词语的方式,调动起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本课中多音字较多,因此,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对文本的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

环节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教师活动3:

1.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并圈画。

2.评价指导,并板书,结合板书小结时间顺序。

                           

 

学生活动3: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圈画:在文中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2.指名回答: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时间词。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默读课文,进行思考,学生能够在时间词的提示性,发现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介绍的。理清了时间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为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环节四:提取信息,分析优缺点

教师活动4:

1.出示PPT:课后第一题时间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表格中,每个时

间点所对应的信息。

2. 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根据表格中第五自然段的大意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            

3.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时间、载体、特点”的表格完成圈画。

4.教师小结并板书

学生活动4:

1.指名读、齐读:第五自然段的概括性内容“后来,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男女生对读,思考发现:表格中的内容是简略的概括,而原文中的信息是详细的说明。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3.根据学习提示:结合上一环节圈画出的时间词,到文中找出关键信息,用“△”标出记录载体,用“~~~~”标出它的特点。

4.学生讨论并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主要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根据“时间、载体、特点”的表格,完成信息提取的过程中,理清了思路,发现了各个时代记录载体的特点,尤其是不足,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可以传承下来。

环节五:结合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教师活动5:

1.提示学生概括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评价指导,小结学法,以及纸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5:

                           

 

                           

 

                           

 

2.小组讨论交流,完善信息,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关注学习方法的运用,锻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借助时间轴,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根据关键信息整合概括信息,从整体上把握纸的发明过程。

环节六:词语对比,深刻体会文章内涵

教师活动6:

1.出示“蔡伦造纸”图片

2.出示语句,提出问题“造纸术的发明,是蔡伦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样说行不行?

3.相机指导,区分:发明和改进。出示第四段相关语句。

4.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活动6:

1.指名答,并说明原因。

2.在文中找出依据“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因此,不可以。

3.句子对比,发现区别。

4.齐读中心句,并进行批注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将“改进”、“发明”两个词语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明确中心句,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为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7.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Ø继续搜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丰富资源库。

Ø选择一项古代的科技成就,查找资料,运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如:张衡的地震仪、祖冲之的圆周率、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等。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教学内容《纸的发明》是单元主题下的第二课,本课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发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资料补充、辅助文本阅读。不仅使课堂生动、丰富、直观,充满感染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图片引入,资料补充

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关知识的图片补充。如:课前,教师对中国的四大发明进行介绍,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好奇和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辅助文本阅读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如:对课文重点段落的讲解,可以借助PPT进行文段的呈现,并利用动画效果、声音效果,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动画效果的呈现,抓住关键点,进行有效学习和适时、准确的文本批注。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西汉时代,麻纸被发明出来了,但比较粗糙,不便于书写。后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传承了下来。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交流,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通过对文章当中的时间词、“记录载体”和“特点”的圈画。让学生在时间线索的引导下,发现记录载体的先后顺序,从而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并借助表格开展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整理。通过分析,了解为什么只有蔡伦改造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3.通过课后第一题,思维导图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结合上一环节整理的表格,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有了刚刚的基础,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一题时相对较容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段落主要内容,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在一起,引导学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4.拓展延伸。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科技成就。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1.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利用表格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虽然在教学前已经对教材、学情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但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是变化的,教师有时候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预设。

2.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将学生放到主导地位,虽然本次教学中多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但回报成果时,小组合作的能力还需要继续培养和提高。

四、改进措施

1.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及学生生成的预设,让课堂更有把握;

2.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的培养,包括小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汇报流程等。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自主发展
共创思想自主的教育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