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北京市昌平区霍营中心小学自主课堂备课参考——白静《搭船的鸟》

文摘   2024-12-24 10:48   北京  

霍营小学

白静

单元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学科

语文

实施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白静

指导者

李跃


课程标准模块

填写课标中内容模块或者主题名称(地方、校本课程不填)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课时

11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生活中不缺美,知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主题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如何观察周围世界,写下观察所得”,核心问题确定为:“怎样观察周围事物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要“从文本阅读中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事物的;运用不同感官从不同方面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就是这一大单元的学习目标。观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方法学习——实践运用——习得总结三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具体来看,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提炼观察所得。


主题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因此在单元设计时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了单元大情景,还联系了本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学生对于生活有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了解、亲近生活。并且多数学生有各种的经历,或是目前家中仍有小动物;或是有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学生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更加容易感受到作家对动物的情感,也在本单元学习初期布置下继续了解、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任务,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教学资源开放

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使用PPT,图片等多媒体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方式,增强学习体验。

教师利用板书呈现的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课学习要点,建构语言知识体系。

2.学生活动开放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自由问答,同伴交流等活动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多感官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确定,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习共八个单元,其中观察位于第五单元,隶属人与自然领域,对观察的要求是留心观察,这里指向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习作单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单元导语“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名言为引,学生在朗读名言、积累名言的过程中初步感悟观察的重要性: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获得美的感受。

接着聚焦单元目标: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目标指向明晰,重点在于读和写,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态度、方法和内容等,落笔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明确了目标,进入单元学习,五大板块分解习作环节。首先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从课文中提取知识要点,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接着通过交流平台的归纳梳理,进一步提炼方法。进入初试身手阶段,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和观察所得实践写作,从而把单元写作知识沉淀下来。接下来的习作例文学习,学生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例文的结构与表达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学生模仿、参照的对象,最后参照例文练习习作。学生写作是一个“方法学习——实践运用——习得总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搭船的鸟》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文中的“我”观察很细致。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的声音。翠鸟出现后,“我”看到了它美丽的外形: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接着,“我”又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 





四、学习评价设计(指教师或者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评价要素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

课堂发言  小组合作  单元小书


评价指标

1.完成各个课时学习内容

2.完成单元习作大任务


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

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使用语言,手势,印章等方式对

学生和小组表现给与及时评价。

2.终结性评价:

教师针对本单元学生完成的单元任务单,从语言内容,书写,

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学生对于本单元所学知识以及单元大任务进行自我评价和同

伴评价。


评价要素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


五、单元作业设计


本单元的单元大任务以学生完成我眼中的缤纷世界的单元习作为目标,学生在学完每一课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根据自己的书写内容,进行评价。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在让学生完成小练笔的环节中,给学生写的时间还不够,可以再给学生更多的动笔创作的时间,真真正正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最终完成输出。


二、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搭船的鸟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抓住课文内容、课后习题以及借助课文插图这些学习资源,围绕“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情感”的人文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组,以“对比阅读”统领单元学习,培养习作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要素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提高了要求,强调不仅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还要关注作家是如何表达的。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本单元习作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根据需要进行表达。

搭船的鸟》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鸟的,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承担着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来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将本文与课后阅读链接中另外两位作家笔下的美景进行比较,梳理不同作家写同一种美景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

                   

 


2.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其它单元的精读课文有所不同。对于“观察”,三年级学生并不陌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就开始有所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实践,在统编一、二年级的教材中也有所涉猎。如二上写话“最喜爱的玩具”,二下“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三上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等都对“观察”有所涉猎。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可以用眼观、手摸、耳听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但是对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处的了解还不够,对细致观察的方法还不够明晰,对观察所得的记录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父、鹦、鹉、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2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3.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4.学习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理解题意

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5.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倾听,表达,交流,展示等进行口头,肢体评价,并注重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与学习动力。

生生互评:

学生在课堂中对他人进行评价,在课堂展示环节,对他人的复述,展示与分享给与评价与建议,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课堂倾听与表达,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

单元评价:

本课学习及课后任务是本单元大任务的开始部分,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将完小练笔这一任务单,即针对动物身上特点结合本课课文进行仿写,为后续习作奠定了基础。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梳理课文脉络

1.教师引入:同学们,法国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发现了怎样的美。            

教师板书课题,(板书:搭船的鸟)

学生活动1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梳理课文脉络。

活动意图说明:

直接切入主题,启发学生关注“发现”这个词,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词。

(1)检查词语“祖父、沙啦沙啦、鹦鹉、静悄悄”的认读。

(2)引导学生自主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教师相机指导:“鹦”“鹉”“悄”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分别借助声旁“婴”“武”“肖”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边”“竖心旁”理解字义。“啦”是多音字,在拟声词“沙啦”中读第一声,用作句末语气词时读轻声

学生活动2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2.学生汇报自己圈画的词语,完成填空。

3.学生按学习提示进行阅读、圈画、做批注。

4.学生汇报自己圈画的句子。

5.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活动意图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发现“列举事例,表达特点”这一写作手法,做到顺学而导。

环节三:体悟写法,感受作家情感

1.引导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第一题,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把相关词句画出来。

教师小结:从第1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写了在一个大雨天“我”和母亲坐船去乡下外祖父家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出翠鸟颜色美、动作快的?用“______”画出相关句子。

【1】比较发现“颜色美”

1.作者是怎么表现翠鸟颜色美的?请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出示:

1.作者是怎么表现翠鸟颜色美的?请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出示: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2.指导朗读。

3.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写翠鸟的颜色而不写其他方面呢?(出示对比图)

4.总结写法: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形特点来写的。

                           

 

           

                           

 

.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

预设1:雨,作者坐在船舱里的时候,观察到了雨。这是第1自然段里写到的内容。

预设2:翠鸟的外貌,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到了翠鸟的外貌。

预设3:翠鸟捕鱼时的样子,这是文章第4自然段写到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在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坐在船舱里,对“雨天船上的场景”“翠鸟的外貌”“翠鸟捕鱼的样子”作了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美文哦。

                           

 

活动意图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了解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因此在体悟写法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总结写法时,通过小儿歌的方式进行巩固,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环节四:迁移练笔,运用制胜法宝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出翠鸟颜色美、动作快的?用“______”画出相关句子。

【1】比较发现“颜色美”

1.作者是怎么表现翠鸟颜色美的?请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出示:

1.作者是怎么表现翠鸟颜色美的?请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出示: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4.指导朗读。

5.思考:作者为什么只写翠鸟的颜色而不写其他方面呢?(出示对比图)

4.总结写法: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形特点来写的。

5.设置问题,感受作者写作手法。

6.总结写法:拿一样东西做比较,要找适合的,类似的,常见的。            

【2】比较发现“动作快”。

1.作者是抓住翠鸟的颜色来表现它的美丽,那么他又是怎么来体现翠鸟动作快的呢?请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出示: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2.分析词语,体会用词准确。

(1)“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时间的词写出了动作快。

(2)“冲、飞、衔、站、吞”这些动作词是隐含着的动作快。

3.指导朗读。

导语:要想读出翠鸟捕食动作快,在读这段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语速稍快,动词重读,带着钦佩的语气)指名读。

4.出示: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  )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  )起来了,红色的长嘴(  )着一条小鱼。它(  )在船头,一口把小鱼(  )了下去。

5.默写填空,提问:“冲”“飞”“衔”“站”“吞”能不能前后调换?为什么?            

6.总结:作者用准确、连续的动作词表达出翠鸟捕食的敏捷。

学生活动4

1.阅读求助信。

2.学生仿写。

3.学生展示。

                           

 

                           

 

                           

 

                           

 

                           

 

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1:我看到了船舱、船篷、橹等描写船的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船舱、船篷、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预设2:我听到了沙啦沙啦的雨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读相关句子,了解作者还在用“耳朵”观察。)

预设3:我看到了披着蓑衣、用力地摇着橹的船夫。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在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坐在船舱里,对“雨天船上的场景”“翠鸟的外貌”“翠鸟捕鱼的样子”作了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就会成为一篇美文哦。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用准确、连续的动作词表达出翠鸟捕食的敏捷。

1.总结

多么美的语言啊,读了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真的看到了这只漂亮的翠鸟,看到了它捕鱼的过程!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吗?其实作者描写翠鸟,主要是抓住了翠鸟外形中颜色美和动作快的特点,用准确的词语来进行描写的。

2.仿写。

导语:作者在写翠鸟时抓住了翠鸟颜色美、动作快的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请同学们也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来扩写。            

  雨停了,我和妈妈去买菜,在路上看到好几只小蜗牛正慢悠悠地过马路……

3.学生动笔写,展示。

                           

 




                   


7.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翠绿

  颜色美    蓝色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人或者小动物,抓住外貌(外形)和动作写一段话。 

2.继续阅读《夏洛的网》、《绿野仙踪》,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通过外形描写和动作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手段辅助等方式,促进学生体会、领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与情感。

1.创设情境,激趣课堂

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观看翠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尽职的翠鸟,

2.读写结合,迁移生成

同每节课的知识产出部分一样,本节课学生在进行学习交流之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介通过《小蜗牛》这一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仿写,实现知识从输入、理解消化,到最终的输出。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从整体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细细品味文字背后蕴含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乐于参与到本课的交流与活动中来,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与成就感。但是在后面学生小练笔的环节中,给学生写的时间还不够,可以再给学生更多的动笔创作的时间。













         

 

   

自主发展
共创思想自主的教育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