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邵华 ll我们的上海

文摘   文化   2024-09-24 23:30   新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生活在上海24年了,作为一个“新上海宁”,偶尔说点“洋泾浜上海闲话”,兜兜逛逛石库门,老洋房,淘点海派故事。

我们的上海|邵华

——徐汇老洋房石库门与海派文化的故事

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一座真正属于人民的城市。

然而,上海之美,不仅在于其现代化的外表,更在于它的人文关怀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上海徐汇的老洋房,石库门与海派文化的故事。

上海徐汇,这是一片充满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土地。

这里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石库门、老洋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就如同武康路上的那些老建筑,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优雅的气息,见证了海派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我在上海徐汇区工作预计有二十年了,经常周末陪伴孩子坐地铁,兜兜逛逛徐汇区的特色梧桐树马路,领略徐汇区的老洋房和烟火人生的石库门,像穿梭在时光隧道,看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的城市变迁,别有一番深刻记忆和韵味。

《徐汇区的老洋房风情》

在徐汇区的街头巷尾,隐匿着众多充满韵味的老洋房。

这些老洋房宛如岁月的见证者,静静矗立,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融合了欧式的华丽与浪漫,高耸的尖顶、雕花的栏杆,展现着精致的工艺;有的则体现了中式的典雅与庄重,飞檐斗拱、朱漆大门,透露着古朴的气息。

  武康路上的老洋房: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如黄兴、唐绍仪等。这里的老洋房建筑风格多样,有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反映了当时上海多元的文化交融。

武康路是上海历史文化名街,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充满欧洲风格的历史文化社区,让你仿佛置身于浪漫的异国小镇,来上海的人不忘去“武康大楼”打卡,坐落在徐汇区武康路393号,武康大楼见证了上海近代史的发展,也是《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摄地。

走进老洋房的庭院,绿树成荫,花草繁盛。石径小道蜿蜒其中,仿佛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常青藤,那翠绿的叶子与古老的砖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画卷。

上海徐汇区东平路上的老洋房--这里曾是法租界,这里的老洋房多建于 20 世纪初。坐落于东平路 9 号,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宋美龄的陪嫁“爱庐”,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现在是SASHA’S西餐厅和上海音乐学院中等专科学校。


坐落在徐汇宝庆路3号的《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是一个藏匿于繁华都市中的艺术殿堂,这里是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私人花园之一,原是上海滩燃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建于1920年代。毗邻复兴中路1380号“上海交响音乐团”和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时过境迁,这里将翻开崭新的音乐乐章。

每一座老洋房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或许是某位名人的故居,或许是一段传奇的发生地。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徐汇区的发展与变迁。

在上海徐汇区,有这样一条静谧优雅的不通公交车的小路--就是徐汇区湖南路,修建于1918年,道两旁有满满的梧桐树,其貌不扬,却名人旧居林立,充满着故事。湖南路的街道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洋房 20 世纪 30 年代,这里原属法租界,吸引了众多富商、政要和文化名人居住留下许多租界时期的建筑。蕰藏历史风云的湖南路,不仅住过“陈果夫,赵丹,阮玲玉,1943年汪精卫接收法租界后,周佛海在这里买下别墅就是“湖南别墅”。
1938年李秋君在湖南路285号创建了《上海灾童教养所》。

透过老洋房的窗户,阳光洒在木质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温暖的光斑。屋内的陈设或许已经陈旧,但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生活的沉淀。如今,这些老洋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有的被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充满了创意与灵感;有的成了特色餐厅,让人们在优雅的环境中品味美食;还有的则作为民宿,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

徐汇区的老洋房还有很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们在繁华的都市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美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徐汇区的石库门

石库门是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也是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近一个世纪上海市井生活的记忆,是这个城市最具生命力和最值得回味的文化宝藏!

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市民曾经在石库门里弄里生活,革命者曾经在此秘密活动,文人,学者,艺术家曾经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旧时的石库门还曾经开设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典当铺等,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漫步在徐汇的石库门之间,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都成了老上海的温馨回忆。

说起上海石库门,不得不说“上海石库门弄堂深处,革命的火种在上海初燃”。1920年初,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搬入老渔阳里2号(今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1921年7月23日,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些革命的星星之火都在最初的石库门里燎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占据了当时民居的3/4以上。筹办中共一大的核心人物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都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俞秀松、陈望道、杨明斋、施存统等近10位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知识分子,亦居住在此为早期共产党人所熟悉的石库门建筑,各自独立又互为关联,身处闹市却有高墙围隔,自然成了秘密聚会的理想场所。这也是诸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上海石库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报道说,上海约60处革命史迹中,约23处发生在石库门建筑中。

坐落在上海徐汇区永康路38弄35号兴顺北里,有一处《石库门家庭博物馆》。这个弄堂建于1925年法租界的雷米路(今永康)。极具年代特色,狭窄的过街楼,两旁泛黄陈旧的居民楼似乎在和你诉说着这弄堂内不平凡的故事,这里十足的烟火气,老上海味儿~也就是这样一幢不起眼的家庭小楼,处处氤氲着旧时的海派小资氛围,让前来参观的人一同追寻老上海的记忆…

沉默在石库门青色砖墙和红色窗棂背后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走出尘封的历史,向世人诉说血雨腥风岁月里,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如何在中华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那古老而独特的石库门建筑,静默地伫立着,它们是岁月的沉淀,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我很喜欢穿梭在徐汇区石库门的小巷,观察一些老旧的石库门,那狭窄的楼梯,木质的扶手,都带着一种质朴的美感。想象着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平凡日子,都与这石库门紧紧相连。

它们让我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用心珍藏。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石库门也随着光影的积累而逐件酝酿成一种独特的老上海文化,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上海人的生活百态和岁月变迁,现如今石库门的改造创新,在赋予了各种文化涵义和时尚韵味之后,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石库门的改造,让曾经最底层的生活空间,如今于时尚摩登相遇,书写另一种精致和优雅,这便是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

海派文化

上海海派文化,它是融合的艺术。

在徐汇,我们能看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交融。从昔日的租界到如今的繁华街区,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孕育出了独特的风格,就好像当年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在徐汇的咖啡馆里畅谈文学与艺术,将各种思想汇聚在一起,创造出了属于海派文化的辉煌。

说起上海的海派文化,让我们不得不说海派精神的孕育者:匈牙利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20世纪20至40年代,他为上海设计了100多栋优秀的建筑,其中25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例如著名的上海沐尔堂、国际饭店、绿房子、大光明电影院、武康大楼、徐家汇书院、西岸美术馆、市三女中、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等,带来了世界最先进时髦的建筑理论,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也带来了海派文化。

走进徐汇,让人感觉东西方文化奇妙地交融,精致的西式建筑与充满江南风情的弄堂和谐共生,演绎着别样的风情,街道上,那带着欧式风格的雕花栏杆,与中式的飞檐翘角相互映衬,别具一番景致。

徐汇的咖啡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人们在这里轻声交谈,享受着那份悠闲与惬意,这是海派文化中精致与优雅的体现。漫步在街头,耳畔时而传来悠扬的西洋音乐,时而又是婉转的评弹之声,两种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和谐的乐章。

走在徐汇区的衡山路,复兴中路,华山路,徐家汇中心,那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店铺,展示着时尚与潮流,却也不失传统的韵味,人们的穿着打扮,既有西方的时尚元素,又融合了东方的古典之美。

海派文化在徐汇区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它包容万象,又独具特色。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感受到了一种开放与创新的精神。

我们沉浸在徐汇区的海派文化中,让我有幸相遇了我的英国BOSS,学会了西方式的拥抱,也经常参加会展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交流,感觉世界的宽广与交融,我的心情变得格外舒畅而又充满好奇我惊叹于它的多元与丰富,感慨于它的独特与魅力。它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包容与积极向上,感悟与期待。这海派文化,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徐汇区缓缓展开,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为之着迷,为之沉醉。
我不停地蹦跑在上海车水马龙的人流中,但依然记得曾经在徐汇的那些石库门弄堂里,看到孩子们嬉戏玩耍,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偶尔有点小资喝杯不加糖的咖啡,感觉老惬意老霞气哦,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都溶在这杯不加糖的苦咖啡里,当阳光再次升起的时候又是一个朝气满满地出发。

上海徐汇这里既有西方的浪漫,又有东方的温情。

这种独特的氛围,正是海派文化的生动体现。


本期编辑:天下白









作者简介邵华,笔名:紫水精灵。巩留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北纺织学院,毕业就贡献于新疆的纺织行业,原从事纺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技术工作,发明了毛精纺专利产品,2000年来到上海,成家立业。现在上海从事于一家英国进出口贸易单位,爱好文学,也许是故乡的磨砺很多,许多事有感而发。

图片自拍,历史资料核查百度百科知识词条

伊犁锐角编辑部


顾问: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康健 王鸿勋 王兴程 王复耀 亚楠 毕亮 吕自辉 阿苏 何金良 陈永新 李凌 李国利 秦安江 高云霄 程相申 蒋晓华 曾秀华    


总编:单守银

主编:郭静

副主编:仇秀琴

编辑部主任:廖立勇


编辑:

文静 天下白 大侠 和鸣


投稿邮箱:466196539@qq.com


2023.3.22

伊犁锐角
《伊犁锐角》召唤老成员回归,新成员加入,凡是有缘看见《伊犁锐角》的朋友,希望你们扫码或点击开头的篮字《伊犁锐角》关注,你喜欢的作者和作品永远都不会丢失。这里是一块伊犁本土文学艺术原创的发布园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