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才是美国穷人中的大多数”。
“在美国的城市里,我遇到过好些同时打几份工,而且连夜加班工作的人,他们的收入能达到官方贫困衡量标准的两倍,但他们晚上仍然只能睡在车里,因为提名无法再支付其他生活费用的同时再负担房租”。
“有整整40%的美国人没有一分钱的净资产。”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为了支付早已逾期的账单,他们每天都像过去南方的佃农一样辛勤劳作。”
今年1月14日,TikTok禁令的阴影下,大量美国用户转战另一家中国社媒小红书,并意外地引发了中美网民才艺比拼,以及线上对账。
工资收入、劳动时间、工作压力、假期、医疗支出、住房成本等方方面面,中国网友和美国网友都对对方的生存状态感到意外。对账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些专家、鸡汤媒体搭建的滤镜。
参与对账的美国网友,很多人是白人。按照鸡汤媒体的描述,他们几乎可以毫不费劲地获得高薪工作,实现免费医疗,三四年工作下来就能在市里买个别墅住宅——然后,鸡汤媒体会按照其对与小清新生活的理解,再加上其他标签。但美国网友几乎一边倒式否认了鸡汤媒体的描述。他们、她们的劳动时间很多情况下确实少于东亚国家的上班族,但如果要维持生活,往往不免需要从事多项工作。高水平优质医疗,甚至是全球水平最高的医疗,这在美国确实是存在的,但那是高额付费后的服务,免费优质医疗就不现实了。
至此,旧有滤镜被打破,但很多人不免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白人也如同黑人一样贫困?很多本意并非在粉饰太平、制造滤镜的新闻,传递给读者的印象是,沉沦于美国底层的穷人,大多是黑人这样的有色族裔,而白人获得的机会尤其是不公平竞争优势更多。
实际上,几年前引进国内出版的《乡下人的悲歌》一书,就揭示过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和中西部“铁锈地带”贫困白人的遭遇,这在当时曾一度引发争议,甚至有读者怀疑那是“统战读物”,也就是为了满足美国以外国家人民的虚荣心,而故意把美国白人的境况说得很糟的读物。当然,现在大概不会有人说这种话了,因为《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J.D.万斯作为特朗普的竞选搭档,已经在2025年1月20日出任美国副总统。
中信出版集团恰逢其时,引进出版了美国社会活动家、耶鲁大学教授威廉·J.巴伯二世与压力大学神学院公共神学和公共政策中心助理主任乔纳森·威尔逊-哈特格罗夫合著的《白人贫困》一书。这本书从经济和文化、政治等维度解释了白人贫困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加速固化的趋势。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巴伯二世本人是一位追求社会进步、争取实现种族平权的黑人,而第二作者哈特格罗夫则是白人。他们承认并深刻接纳了一个观点——种族问题、性别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阶级问题。
一个基本现实是,“在美国,贫困和低收入的白人数量是贫困和低收入的黑人数量的两倍以上”。书作者解释说,白人种族主义者其实不愿意提及这种现实,是因为这将不利于论证白人相较于黑人具有智力等方面的基因优势——这就产生了一种额外的排斥效应,那就是在美国等国家,黑人等有色族裔的穷人有机会获得关怀,而贫困白人则成为美式绩优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书作者援引美国权威统计机构的观点指出,“如今,美国有63%的劳动者靠薪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果排除通胀因素,最近50年来,美国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低于1973年,要知道,这50年里,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因素,还有冷战结束、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等政治进步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生产率增长。这期间,美国的资本市场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本利得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种无法让人忽略的现实。
《白人贫困》书中批驳了几类流传极广的迷思:将白人不加区分地列为利益共同体、塑造为黑人等有色族裔的对立面,窄化定义美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力量、歪曲只有黑人才谋求美国变革,粉饰太平宣称只有黑人贫困、对于白人贫困现象视而不见,夸大种族平权主张带来的种族对立矛盾、掩饰社会和阶级矛盾。
书作者指出,美国的保守右翼甚至被自由主义立场的精英人士,宣扬绩优主义观念,也就是勤奋足以改变处境,超越阶级和肤色,如果贫困就一定等于不努力的说法。这些精英人士以及为之鼓噪背书的外国精英分子,将贫困狭窄地定义为黑人这个群体的不思进取,拒绝反思美式金融化增长逻辑的问题——保守右翼如同过去的3K党,夸大、妖魔化黑人,借以恐吓贫困白人,加大黑人和白人平民、贫民之间的间隙,使之不能整合和团结在一起来共同行动。
所评图书:
书名:《白人贫困》
作者:(美)威廉·J.巴伯二世、乔纳森·威尔逊-哈特格罗夫
译者:崔传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