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特朗普送进了白宫
——《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书评之一
文/郑渝川
白人,贫困,男性,为什么投票给特朗普?
美国社会学家、维也纳复杂性科学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牛津大学人类学和博物馆民族志学院研究员、康涅狄格大学名誉教授彼得·图尔钦2016年曾试图劝说他的一个朋友史蒂夫不要将票投给特朗普。
史蒂夫在纽约州的一个下层中产家庭长大,父亲在工厂做过机械师,母亲不工作。他有一个姐姐,曾在当地的大学就读,嫁人后随丈夫搬迁到了北卡罗来纳州。史蒂夫没有上大学,报名参军,后因父亲去世回国,靠着自学成了一个汽车修理工。
按照史蒂夫的说法,他个人的技能跟父亲至少不相上下,但工资比父亲曾经获得的要少得多,而且还没有保障。更糟糕的是,他工作过的企业经常倒闭或裁员,所以一两年就得换工作,工资也维持在略高于最低工资的水平。好在他的服役经历,使得他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保险。
史蒂夫因而没有结婚,在2016年已经年过五旬,却仍没有孩子。他无论如何节俭,也无法存下钱。
史蒂夫之所以在2016年投票给特朗普,主要原因是希拉里·克林顿当时提出一种重要论调,这种论调也是美国的、中国的、欧洲的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富裕阶层人士经常挂在口头上的,批评特朗普的支持者是“可怜虫”,宣称他们是大男子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恐同分子、仇外分子——这些人“恰好”就是被经济全球化淘汰的对象。
所以,尽管史蒂夫的父亲是民主党人,但史蒂夫自己不愿意支持民主党的政治家,他们未必相信特朗普的许多许诺可以兑现,因为在他们看来,精英体制不会帮助特朗普兑现那些,却仍然愿意投票给特朗普,因为一来赌一个“万一做到呢”,二来哪怕特朗普的上位,会让既有的精英阶层感到十分局促,这也很有乐趣。
所评图书:
书名:《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
作者:(美)彼得·图尔钦
译者:李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知识分子和财富精英为何不相信会有人支持特朗普?
彼得·图尔钦也是在当时,与另一位朋友,也就是美国资产位于前1%的富豪之一的凯瑟琳进行了对话。
彼得·图尔钦本人多年前就提出一个重要的、基于历史动力学学术分析的预测,也就是2020年左右全球将出现极大的不稳定,而他也几乎精准地预测了特朗普这样的另类政治人物的崛起。
凯瑟琳对为什么很多人会投票支持特朗普感到好奇。图尔钦试图将史蒂夫们的遭遇娓娓道来,但凯瑟琳完全不同意图尔钦的解释。
图尔钦说,全球化造成了贫富分化,包括美国国内,加重了贫困。中国的媒体、专家曾经拒绝接受这种判断,在2025年1月14日大批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媒小红书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财富精英、移民中介会将全球化的弊端,尤其是造成了美国的问题视为一种仇视美国的公关宣传。
凯瑟琳也认为,全球化好处很多,根本不存在贫困化。她拿出数据说,生命、健康、繁荣、安全、和平、知识、幸福水平这些年来都在增长。
彼得·图尔钦在其所著的《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书中解释说,从1820年以来的200年历史来看,凯瑟琳的判断是对的,全球化、民主治理带来了巨大的、罕见的进步,但是,这一切对于史蒂夫来说没有异议。
“无论如何,自1970年以来,贫困人口下降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这与他有什么关系呢?他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多数人更富有这一点有什么要紧的呢?”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史蒂夫自己更努力,至少与自己的父亲同样努力,结果经济状况比他父亲要差得多。
凯瑟琳说生活从未如此美好时,很多情况下基于其个人视角。凯瑟琳和她的同类人,在这几十年里发展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中国的、欧洲的有钱人,知识分子都根据乐观统计数据去力挺全球化,对所谓的民粹主义嗤之以鼻,坚信特朗普不可能胜过希拉里和哈里斯的原因。
没有谁错了,只是错位,也就是史蒂夫、凯瑟琳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群体,而史蒂夫所在的群体人数更多,所以大家对于国家的发展方向感受不一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凯瑟琳这样的人无法完全否认全球化带来的困境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这样的事实时,则会更倾向于采用另一种话术,也就是宣称只能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加以解决。
这其实是个绕口令——发展带来不平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来弥合不平等。但是,按照既有的增长路径,进一步的发展难道不是带来进一步的不平等吗?
美国人究竟收入多少?
2025年1月14日,TikTok难民大量涌入小红书,与中国网民积极交流。这被称为中美网民对账。
很多事情让人大跌眼镜,包括媒体、知识分子、移民中介宣称的美国医疗免费、收入普遍很高、住房条件俱佳等,其实并不存在。美国平民——涌入小红书的用户,很多都有大学学历,从事相对稳定的蓝领或白领或艺术、生活服务工作,月入一般在2800美元-5000美元,考虑到生活成本尤其是房租和食物成本,以及偿还大学贷款的本息支出,确实过得紧巴巴的。
《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书中谈到,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家庭实际平均收入从1976年的61896美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89683美元。但这样的平均其实很具欺骗色彩。因为在美国,贫穷家庭的年收入在2万美元左右,而富裕家庭的收入额则要高得多。
书中根据美国人受教育程度,将之分为高中以下(2016年占人口总数9%)、高中(2016年占26%)、大学未念完(2016年占29%)、学士学位(2016年占23%)、高级学位(2016年占13%)指出,前三个类别的美国人,在2016年之前的40年里,实际工资一直在缩水。尽管这期间,一些商品变得更便宜了,比如电视、汽车、许多玩具。但是,其他很多方面的商品和服务却变得越来越昂贵了。
“营救溺水者是溺水者自己的事”
很多知识分子尽管清楚地知道,包括美国媒体和专家也在抨击美国在工业化国家中,医疗支出最高,但人均寿命最低,而且美国平民健康水平也不佳,却仍然喜欢讲述各种鸡汤文学风格的故事。
《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这本书援引著名经济学家安妮·凯斯和安格斯·迪顿的研究观点——他们发现,2013-2014年美国白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下降了十分之一,所有年龄段的死亡率都有所上升,但中年美国白人的死亡率增长最快。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美国白人劳工阶层(非西班牙语裔美国白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62%),他们的死亡率大幅增长,就是凯斯和迪顿所说的“绝望之死”。也就是美国经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进入高度金融化,实体制造业大量就业岗位流入海外,而美国政府降低了社会福利供给水平,这就使得很多工人家庭成长的孩子无法找到哪怕像父辈那样的工人工作,生活困顿不堪,这就助推了自杀、酗酒、滥用药物,部分人绝望而死。
如书作者所说,“随着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的经济条件逐渐恶化,帮助他们开展社会生活和合作的社会机构也在相应减少”,这直接使得困境的人们个人痛苦值直线上升。
而在这样一个进程中,白人精英,以及黑人中人数较少但同样跻身精英阶层的人们,因为生活优越,对于白人穷困人口无法产生同理心。他们、她们秉持的观念是,社会竞争的结果导致的穷人,就应该受到惩罚,社会会褒奖竞争优胜者,如果穷人要想改变命运,只可能靠自己的努力。
书中援引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营救溺水者是溺水者自己的事”。
所以,希拉里、拜登、哈里斯,以及许许多多的精英知识分子和富裕阶层人士,将白人劳工、失业者说成是心怀不满的对象,给他们打上种族主义者、百人至上主义者、性别歧视者、恐同分子、仇外分子,这其实是掩盖人们深陷困境的真正原因所在。
但正是这些人,2016年、2024年两次将特朗普送入了白宫。
作者 | 郑渝川
编辑 | 李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