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劳动法,巩固家庭农场,让农村人口增收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财富   2025-01-05 09:01   黑龙江  


落实劳动法,巩固家庭农场,让农村人口增收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文 | 郑渝川


    著名农村社会经济历史专家、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荣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法学院讲座教授黄宗智在其所著的《超越左右:实践历史与中国农村的发展》一书,深入回顾对照了中国与西欧近代农业发展,强调指出中国农业在近代难以具备农业革命的条件,这主要源于地少人多,不得不陷入密集投入劳动力的内卷式发展。


    书作者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史指出,秦国商鞅变法对于后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模式就是中央集权制和高密度小农经济进行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处在于,可以遏制土地被过度集中,可以化解大土地所有者对于皇权的觊觎,可以鼓励生育以使得农户增加农业产业经营中的劳动力投入——这本身也为国家贡献了兵源。当然,这在明清时期使得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为代表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区,效率甚至超过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的农村,但没有热情去改善农具和农业技术改进。


    书作者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发展,受益于非农就业和城镇化发展、国民收入上升导致的食品消费转型,从而为农业发展赋予了强劲动能,然而,中国与印度相似,因为人口压力,所以绿色革命的现代投入与人力投入共同构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关键。虽然联产责任承包制推行后,许多地方探索大公司农业,希望效仿欧美的经验建成连片的农业生产基地,培育职业农民,但实际上中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的农地特征,使得小规模生产的家庭农场、家庭经营模式仍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上世纪90年代晚期到本世纪初前20年,新自由主义学者、传统计划经济学者围绕农业资本化的投入模式展开激辩。书作者指出,按照农业普查资料和成本收益调查资料,小农户总资本推入量其实大大高于政府和农业企业——这其中的资金来源是小农户的非农务工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非农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反哺了农业,使得化肥、农药、良种投入以及养殖业中的人工饲料、优良仔猪、鸡苗,部分机械、农具的投入都由农户自己负担。书作者指出,新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计划经济学者通常是比照资本主义工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来思考农业、农村问题的,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两种理论都呈现出巨大差别。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过去以来很多经济学家为中国农业、农村动辄开出解除土地流转限制、鼓励资本和大公司主导下的农业的建议,确实大幅脱离了国情——如果按照这种建议,在城市不能为所有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失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机会的情况下,资本和大公司主导的农业也只会使得部分平原和其他易于开发区域的农地建立起规模经营,而更多农地的开发前景并不会非常理想。而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这一具备社会保障功能的基础,将彻底无产化,现有的城市和工业、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可能将远远少于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失地农民数量。


    而且,由于土地作为辅助型或基础型的社会保障生产资料,加之农村空间、城乡结合部大量存在书作者所说的非正规经济(从业者没有正式职工地位、未被纳入合同制管理、工资福利较低,如建筑、运输、餐饮、摊贩零售、清洁、保姆、保安、维修工匠等),这就像海绵一样吸纳了大量的灵活就业,低成本地保障了城市和中小工业的基本运转,这其实是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一个基础条件。


    现在无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非正规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越来越突出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科技平台企业、金融资本开始越来越多地涉足建筑以外的非正规经济各领域,如预制菜产业、线上外卖对于餐饮、摊贩零售等行当产生的挤出效应,并且使得主要营收和利润更多地归于资本主导者;而各种“服务到家”的平台同样如此。


    而且,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影响很大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中国发展经验简单总结为市场化和私有化。但这种理论判断在国内外也存在极大争议,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其实多年来在硬预算约束下进行运作,为鼓励创业、吸纳外来投资创造适宜条件,包括很可能违反了国家劳动法规鼓励所谓的灵活用工(采用非正规经济的用工方式来满足正规经济的用工需求,以此减轻企业的劳动福利支出),加上税收优惠、环保监管的部分豁免。


    正式经济在非正式经济运行轨道下,促成了连续高速增长的GDP,也创造出羁留至今的问题——原本应当工人阶级化、被正式接纳成为正式职工获得各种待遇的非正式务工者,实际上只是付出了劳动力的付出者,而仍然被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系所拒斥,必须要支付额外成本才可能享受公共福利,比如子女教育、家庭成员就医以及养老保障。这种情况下,务工收入被农民工带回老家,从而以奇特的方式滋养了农业。


    书作者反对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以资本和大公司主导的模式来改造农业,认为中国国情决定了家庭农场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最适合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但现有工业化、城市化体系排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拒绝以正式就业吸纳的方式,实际上影响了原本可以更符合市场和农业生产的规律的运行,使得农业生产仍不免延续着旧有的过密化、单纯依靠人力投入的方式,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也就很难获得响应。书作者认为,现有延续的对资本、大公司主导农业的激励政策,应当进行必要调整,改为向农户、家庭农场提供补贴等激励支持。


    非但如此,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应当被正式就业吸纳的产业、岗位中被列为非正式就业人员,所能享受的工资福利、公共福利受到很大影响,而农村、城郊的非正式经济近年来还在被平台经济不断“收编”,这就使得农村人口通过勤劳工作致富和改善生活条件面临更多阻碍。这也本身破坏了市场的有效性,因为大量人口没有获得本应通过稳定、正式就业所能获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原本可以转化为更高水平的对农业的反哺,以及教育、卫生以及各种商品、服务的消费支出。



所评图书:

书名:《超越左右:实践历史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作者:黄宗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编辑 | 刘文优


经略网刊
想象下一个五百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