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病人数量占全球的45%,每年新增病例接近40万。其中,约70%~80%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在11月14-17日举行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媒体采访,针对肝癌早诊早治、中国肝癌诊疗方案等热点问题发表了高度见解。本文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肝癌的长期生存主要依赖于其早期筛查、诊断与治疗。过去五十多年来,我国流行病学及肝癌研究等专家一直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国肝癌的病因与国际上,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肝癌患者往往与乙型肝炎感染、黄曲霉素暴露以及饮水饮食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乙肝病毒的关联尤为紧密。因此,针对这些高风险群体,实施早期筛查、定期体检与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筛查对象,集中资源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与筛查,而非对全体人群进行普遍筛查,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乙型肝炎感染者、肝炎肝硬化患者以及有家族肝癌病史的个体。对于这些人群,我们采用价格相对低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筛查方法。传统上,血清学诊断如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被广泛应用,但其特异性约为60%,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合作,微小核糖核酸诊断试剂盒等新型筛查手段取得了突破,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80%以上。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敏感性甚至可接近90%。
此外,我们还要结合B超等物理检查手段,B超既方便又无创,且准确率较高。通过定期筛查,能够更早地发现早期肝癌。
对于小于2~3cm以下的肝癌患者,早期干预措施如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介入等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预防、诊断与治疗,是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策略与防治手段。
众所周知,肝癌在中国是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分别位居各类肿瘤的第四位和第二位。全球范围内,中国肝癌病例占比高达45%,这使得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每年新增病例接近40万。这些患者的治疗方案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病因、病理特征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上的不同。
因此,我们依据中国肝癌患者的特有特点,持续开展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通过基础研究,探索肝癌的本质特征,如组学分析、分子分型以及异质性变化等;二是深入了解肝癌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70%至80%的肝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庞大群体,我们积极探讨并实施了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在内的多种新型疗法。这些疗法的出现,为我们攻克肝癌提供了有力武器。然而,由于中国肝癌患者的特征与国外患者存在差异,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特点,不断优化治疗策略和方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诊疗方案。
为此,我们联合了国内百余位包括院士在内的肝癌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制定了四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和指南,先后于2017年至202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在这些指南中,我们提出了中国特有的肝癌分期方案——CNLC分期,将肝癌分为七期,并针对各阶段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优化措施。这一方案旨在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并提升生活质量,是中国方案的核心内涵。
随着中国在肝癌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我们积累了大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每一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均在国内外的权威期刊上发表,并已得到广泛的引用与充分的肯定,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肝癌诊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未来,中国的肝癌诊疗指南或方案必将获得国际社会的更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