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根治术后的辅助化疗已被认为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约20%的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3年内出现复发转移。因此,目前临床上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防止早/中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团队在国际外科手术学权威期刊《国际外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了题为“5-FU术中化疗对接受根治性切除(IOCCRC)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疗效:一项随机、多中心、前瞻性III期试验”的研究成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该研究历时10年,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结直肠癌术中化疗的研究,为结直肠癌分层治疗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
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研究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共同开展,是一项将5-氟尿嘧啶(5-FU)作为术中化疗药物,通过腔内化疗、门静脉化疗以及腹腔灌注化疗的方式对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获益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
术中化疗示例图
该研究共纳入696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配到术中化疗加根治性手术组和单纯根治性手术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结直肠癌患者群体中,术中化疗虽然未能带来额外的预后改善,但在结肠癌患者中,术中化疗能降低4%的肝脏和腹膜转移风险,并提高6.5%的无病生存率。
(A)结肠癌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B)结肠癌患者肝和腹膜转移的Cumulative Hazard曲线
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于初始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5 ng/ml)的结肠癌患者,术中化疗能够改善长期生存,因此对于有较高复发或转移风险的结肠癌患者,术中化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增加患者的生存获益。
结肠癌伴术前CEA异常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
这一发现为结直肠癌的分层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影响术中化疗效果的因素,以优化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潘志忠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结直肠科彭健宏副主任医师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张荣欣主任医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结直肠科伍小军主任医师、万德森教授、林俊忠主任医师、丁培荣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廖乐恩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潘志忠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和治疗耐药机制研究。近期,团队围绕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策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ogy、Cancer Cell、Annals of Oncology、Cancer Communications、Annals of Surge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Autophagy、Cancer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结直肠癌外科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外科首席专家、结直肠科主任导师,2020年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美国外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ACS),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常务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大肠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微创外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性疾病质控中心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第四、第五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肝转移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发表专业论著200多篇。曾作为主要参与人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Gastroenterology Report》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青年编委,第六届“35 under 35”全国优秀青年肿瘤科医生。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ommunications、Autophagy、Molecular Cancer、Cancer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CSCO基金等多项课题。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至今。201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2018年-201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包括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相关研究、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以及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机制研究。目前在Ann Oncol, Clinical Cancer Res, Nat Cancer等杂志发表论文17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优秀科研导师项目等。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广东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2018年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2019年获“广东医院最强科室实力中青年医生”称号,2023年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十佳员工”。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撰写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 39篇,发表在Cancer cell、Annl Oncology、J Pineal Res、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Theranostics、Molecular Oncology、Cell Death and Disease、Molecular Cancer、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主持广东省卫生厅、省自然、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山大学5010计划、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共10项,参与研究课题18项,全球临床试验4项。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资深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资深名医。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所长,中心党委副书记,腹科主任,曾兼任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科普部部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防癌报》主编。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广东省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荣誉理事长、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荣誉校长、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名誉主席、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肿瘤杂志》副总编辑。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10余部。曾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7项,获科研成果和医疗成果多项,曾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现廷 陈鋆 文朝阳 周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