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治要点丨跟着国家队学遗传性肠癌

健康   2024-11-27 20:02   北京  

结直肠癌(CRC)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呈现家族聚集性。这类患者往往较早发病,原发肿瘤较大,且面临多种癌症风险,管理上更为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我国遗传性CRC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水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团队携手中国医学论坛报,共同打造了“跟着国家队学遗传性肠癌”专题。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与学习,希望能为您的临床工作提供实际的帮助。






第四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治要点





家族腺瘤性息肉病(FAP)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CRC综合征,在CRC中仅占1%。主要由APC基因的胚系突变造成,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且外显率极高。大多数FAP患者具有CRC/息肉或其他肿瘤的家族史,但其中25%~30%的APC胚系突变患者属于“de novo”突变(父母双方均无此胚系突变,而是由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突变所导致),并无上述家族史。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结直肠的多发腺瘤为特征,并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病。FAP的腺瘤性息肉直径在2~5 mm左右,通常小于10 mm,组织病理学以管状腺瘤为主,也可表现为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根据结直肠腺瘤数量可分为经典型FAP(腺瘤数>100枚)和衰减型FAP(腺瘤数10~99枚)。据研究显示腺瘤表型与APC基因的突变位点相关,位于基因5’端(密码子157之前)、3’端(密码子1595之后)、第9外显子(密码子213~412)区域的突变与衰减型FAP相关,而其余位点的突变则与经典型FAP相关。结直肠腺瘤表型的多数患者早期以便血为主,或伴有腹泻、黏液便、腹部隐痛等,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肠套叠及肠梗阻表现,合并CRC患者可伴有肿瘤相关症状(贫血、恶病质等)。


部分病例可伴发肠外表现,包括胃十二指肠息肉、甲状腺癌、皮肤软组织瘤、骨瘤、脑肿瘤、肝母细胞瘤及先天性视网膜黑色素上皮肥大(CHRPE)等。其中胃息肉是在结直肠息肉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底,病理为腺瘤或错构瘤。而关于CHRPE,是一种对于FAP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与APC基因密码子311~1444的胚系突变特异性相关。另外,根据合并的肠外表现的不同临床中还可被称为Turcot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表现为伴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则以软组织肿瘤、结肠多发息肉、骨瘤的三联征为特征,提示具有高度恶变潜能。大约在10%的FAP患者中可以见到硬纤维瘤(DT,软组织肿瘤的一种),且有研究报道具有腹部手术史的FAP患者发生腹部DT的可能性更大,预后更差。因此对于伴有硬纤维瘤的FAP,特别是病灶位于腹部的患者,在后续的治疗选择中又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FAP癌变可能


FAP患者一生中的癌变概率为100%。相比较下经典型FAP患者出现息肉的年龄较早,平均年龄为15岁。如不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会在40~50岁前发展为CRC,平均死亡年龄为42岁。而衰减型FAP患者的息肉出现年龄较晚,平均为44岁,CRC平均诊断年龄也为56岁。由此可见,FAP的早期筛查和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减少癌变机会,并延长生存寿命。


FAP筛查


根据上述疾病特点,建议下列人群行APC基因胚系突变检测:结直肠累计有≥10枚息肉的病史的患者、已知家族中存在APC基因致病突变和患韧带样纤维瘤病、肝母细胞瘤、筛状-桑椹样改变的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患者。若发现APC基因5’端、3’端、外显子9区域突变,诊断为衰减型FAP;其余位点突变则为经典型FAP。相应的,其血缘亲属应行相关遗传风险评估和遗传咨询,考虑对有风险的亲属进行APC基因胚系突变检测。


FAP治疗


至今为止对于FAP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为主,虽然有研究提示一些药物在预防FAP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塞来昔布可以减少FAP患者的腺瘤发生率,但增加了心血管事件;舒林酸可能促进FAP的息肉退缩;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脂肪乳可能起到化学预防作用。目前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提示,CPP-1X(依氟鸟氨酸)联合舒林酸的复方制剂也具有预防FAP的作用。


对于FAP相关CRC预防性手术方面,如果明确了APC基因突变,推荐经典型FAP从10~15岁开始,衰减型FAP则从18岁开始,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建议内镜下息肉摘除或外科手术干预。由于FAP患者的终生癌变率为100%,且病程前30年中的癌症发生风险迅速升高,常常需要接受预防性的全结肠切除术。然而全结肠切除的时机受多项因素有关,如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病情接受/知晓水平、患者腺瘤数量多少、是否癌变等。FAP不论经典型还是衰减型,对于仍处于儿童和青少年且腺瘤数量较少的患者,在适当的外科评估及咨询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暂缓手术切除。并需强调每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则行内镜下摘除,直到适当的心理年龄再接受全结肠切除术。同理,对于大于21岁且瘤负荷较小的FAP患者,也可以先适当进行规范的结肠镜检查及内镜治疗。外科手术主要有三种手术方式,全大肠切除及回肠贮袋肛门吻合、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和全大肠切除并永久性回肠造口。对经典型FAP患者,全大肠切除及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是优选治疗,因为它同时避免CRC的发生;而对衰减型FAP患者,优先考虑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


FAP的软组织肿瘤具有放化疗抗性,原则上也是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出于腹部硬纤维瘤术后的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又常累积腹腔中其他脏器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是否进行外科手术是需要考虑的。有研究报道局灶性的硬纤维瘤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具有良好的反应性,通过分期、多次HIFU治疗硬纤维瘤可达到PR甚至临床性CR。


图1  经过多次分期的HIFU治疗后,腹部硬纤维瘤出现坏死、缩小,直到临床性CR


FAP随访


FAP在接受预防性外科手术前后的规范随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术前如前文所述,而对于术后的随访,保留了直肠的患者应根据情况每6~12个月接受内镜下的直肠检查。如果接受了全大肠切除,建议每1~3年接受回肠贮袋或者回肠造口的内镜检查。如果术后随访检查中发现较大的扁平息肉伴组织学绒毛样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访频次应该增加到每6个月一次。另外,针对肠外症状也需进行规范的随访检查。上消化道息肉也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特别是经典型FAP患者有超过90%会出现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建议从20~25岁开始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有研究根据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组织学分为Spigelman 0到IV级,指出级别越高癌变概率也高。因此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也需随着Spigelman分级升高而升高,即0~I级每5年一次、II级每3年一次、III级每1~2年一次,IV级每3~6个月一次。通常考虑可以在上消化道内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但对于IV级息肉或内镜下处理困难的息肉、组织学高级别病变及浸润性癌的患者应进行外科评估干预。


经典型FAP的腹腔内DT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的850倍,通常出现在术后5年内,且进展期的硬性纤维瘤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因此建议术后每年体检时行常规腹部触诊,而对于具有症状性DT家族史的病人,建议术后每1~3年行腹部CT或MRI。如无阳性结果则5~10年后或出现相应腹部症状时再行相应影像学检查。对于其他肠外表现,针对肝母细胞瘤在5岁前建议每3~6个月进行触诊、血AFP检验及肝脏超声学检查,针对甲状腺癌则从20岁开始每年进行超声学检查。其余的肠外症状筛查意义还不明确,但对于有相应症状的FAP患者应及时行相应检查明确。

















遗传性肿瘤不仅限于先证者和突变携带者的诊断、治疗和干预,还需关注致病基因的遗传性阻断。近年随着科技的进步,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PGD)为孟德尔遗传病患者带来了福音。PGD是一项对胚胎植入前阶段或卵母细胞进行遗传缺陷检测的技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中心报道了遗传性CRC的致病基因阻断案例。而在中国,随着对遗传性疾病生殖干预的重视,PGD也逐步成为主要的研究发展技术。



下期内容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例分享丨跟着国家队学遗传性肠癌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开微信啦!医生朋友们,这里将传播最新的肿瘤医学资讯!传递您最洪亮的学术之音!播撒您心中最真挚的医者之情!期待您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