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其高度的隐匿性、显著的恶性程度及极高的致死率而令人闻风丧胆,长期以来被称为“癌王”,其治疗之复杂与艰巨性显而易见。据权威统计,胰腺癌的预后极为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10%。更为严峻的是,胰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为胰腺癌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更为紧迫且严峻的挑战。鉴于此,每年的11月被赋予了特别且深远的意义——胰腺癌关注月。同时,世界胰腺癌联盟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定为“世界胰腺癌日”。2024年11月21日是今年的世界胰腺癌日。本年度,胰腺癌关注月致力于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普及,唤起公众对胰腺癌的深切关注与全面认知,进一步传播胰腺癌在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多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胰腺癌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的关键时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胰腺癌诊疗领域杰出专家,共同开启了一场针对胰腺癌诊治前沿进展的深度探索之旅。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围绕胰腺癌的诊疗现状、药物治疗及机器人胰腺手术研究进展等话题进行深度对话。现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殷晓煜教授访谈视频
全方位摸底,胰腺癌诊治希望与挑战并存
为响应胰腺癌关注月的号召,全方位唤起公众对胰腺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认识,能否请您从主要治疗手段及药物选择等方面着手,详细阐述一下目前胰腺癌的诊疗现状和未尽之需?
殷晓煜教授:胰腺癌的诊疗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手术治疗方面,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案,也是目前唯一有望实现治愈的手段。部分早期胰腺癌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治愈。然而,胰腺癌手术难度大,且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针对晚期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以化疗为核心的全身性、系统性治疗是获得生存获益的另一关键选择。胰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吉西他滨、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化疗效果,临床上通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例如,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AG方案,及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mFOLFIRINOX方案等都是治疗晚期胰腺癌或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常用方案。若患者合并消化道梗阻等症状,有时可考虑实施姑息性旁路手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放疗也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局部晚期的胰腺癌患者,局部放疗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化疗联合应用。目前,放化疗也在临床上用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以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
除了上述外,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的出现,也为胰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目前总体疗效尚不满意。近年来,一些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KRAS G12D突变)的抑制剂被成功开发,其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纳米刀局部消融等新技术也为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探讨胰腺癌当前的诊疗方案之余,我们还不得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未尽之需。胰腺癌诊治的首要挑战聚焦于新药研发。胰腺癌治疗总体疗效难言理想,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胰腺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胰腺癌组织结构的高度致密性及丰富的间质成分,构成了药物递送的巨大屏障,致使药物难以有效渗透至肿瘤核心区域,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暴露量严重不足。这一局限性严重制约了现有治疗手段的临床成效,从而凸显了加速新型药物研发与新疗法探索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其次,胰腺癌的早筛早诊成了另一大临床难题。胰腺癌因其起病隐匿、难以早期察觉的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工具。因此,加强胰腺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的研究,提升早期检出率,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疗效至关重要。
再者,关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不容忽视。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偏低,在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我们亦需加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与改善力度,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方面,以期提供更为全面的关怀与治疗。
破晓之光,伊立替康脂质体引领胰腺癌治疗迈向新程
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用于接受吉西他滨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创新药物,伊立替康脂质体显著提升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且正在逐步登上一线治疗的舞台。针对这一突破性进展,您有何看法?您认为伊立替康脂质体能够在众多药物中脱颖而出,所依赖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殷晓煜教授:伊立替康脂质体的适时问世,为胰腺癌的诊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当前胰腺癌的治疗主要依赖化疗,但有效率普遍不高,且一旦一线化疗方案失效,患者常面临治疗选择极其有限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伊立替康脂质体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的针对吉西他滨治疗失败后病情进展的转移性胰腺癌创新疗法,成功打破了这一僵局,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
作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伊立替康脂质体的主要优势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伊立替康脂质体作为一种具备长效循环特性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凭借其独特的聚乙二醇脂质体包裹设计,实现了对侵袭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同时,该设计有效避免了药物在患者体内过早代谢,进一步延长了药物半衰期,从而达到了“增效、减毒”的强大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已充分验证了这一机制所带来的显著获益。NAPOLI-1研究及其亚洲数据分析显示,对于接受过其他基础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伊立替康脂质体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5-FU/LV)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安全可控,尤其在亚洲人群中,生存获益更为显著。此外,伊立替康脂质体在一线治疗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转变意味着,对于众多初诊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而言,他们将有机会获得更为有效、更为前沿的治疗策略。
精准高效,机器人手术引领胰腺癌治疗范式化革新
目前,机器人胰腺手术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情况如何?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机器人胰腺手术在胰腺癌治疗中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殷晓煜教授:众所周知,胰腺是位于腹膜后的重要脏器,其周围解剖结构极为复杂,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新一代微创技术——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则为这一领域带来了蜕变式的发展。
那么相比传统手术,机器人手术有哪些令人惊喜的优势呢?对于主刀医生来讲,手术机器人可提供相当于裸眼3D、且高达十倍放大效果的稳定手术视野,极大地增强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此外,机器人器械的末端往往配备有仿真手腕的功能,这对于实现精细手术操作,如缝合、吻合、止血等至关重要。再者,手术机器人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人体力学原理,有助于降低主刀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疲劳感,从而延长职业生涯。基于这些显著优势,机器人胰腺手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推广,手术量逐年快速递增。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机器人胰腺手术量已突破4000例。相信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对于患者来讲,相较于传统手术,机器人手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促进术后恢复。其次,得益于机器人手术的精准操作,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围术期出血率显著降低。再者,手术机器人的放大作用及灵活操作有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为术后病理分析提供了更多、更有价值的淋巴结样本。最后,机器人手术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能够更早、更高比例地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然而,关于机器人胰腺手术对胰腺癌远期疗效的影响,目前尚缺乏明确结论。仍需更多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长期效果。
突破局限,机器人胰腺手术将迎接智能化黄金时代
您认为目前机器人胰腺手术还存在哪些局限性?未来有哪些技术改进或研究方向可能有助于克服这些困境?
殷晓煜教授:机器人胰腺手术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使用费用相对高昂,这是机器人手术推广面临的一大障碍。其次,由于大多数医院里手术机器人的安装数量有限,且多个外科学科共享同一台机器人,这极大限制了机器人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可及性和广泛应用。第三,手术机器人技术本身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例如,当前机器人缺乏力反馈机制,这对初学者而言尤为不利。此外,现有的手术机器人尚未达到高度人工智能的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技术持续迈向成熟与精进,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及耗材费用预计将实现显著降低,这一趋势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手术机器人在胰腺外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除经济性与普及性的显著提升外,未来,我们还极有可能见证手术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飞跃,诸如图像融合导航技术、自动化缝合等高精度自动操作功能的实现。这些技术革新将大幅度增强手术机器人的安全性能与操作精确度,为真正意义上实现机器人自主手术的愿景奠定坚实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愿景将成为现实。
专家简历
殷晓煜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外科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术后快速康复委员会、智能医学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已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Adv Sci、ACS Nano、Molecular Therapy、Cancer Let、Oncogene等国际著名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40多篇,开拓性开展机器人在肝胆胰外科应用,已完成1000多例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处于华南地区领先、国内先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