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汉书》中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非常勤奋好学,经常读书到深夜。
他为了防止自己在阅读时打瞌睡,找了一根绳子将自己的头发系在屋梁上。
只要他一低头,头发就会被拉扯而感到疼痛,从而保持清醒继续学习。
《战国策》里也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的苏秦,在年轻时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图强,每当感到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继续学习。
从现代的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学习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无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甚至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孙敬和苏秦,如果不用这样的方法,有可能学习效果会更好,成就会更高。这种过度自律只会适得其反,就好似古代追求永生的皇帝吃仙丹一样,不但没能长生,反而因为汞中毒提前驾崩了。所以,过度自律不仅无法让你成功,反而可能伤害你的身心健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我们追求的自律行为,实际上却是自残。你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
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做什么,都安排得清清楚楚。
你决心严格按这个计划来执行,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拖延。
然而,你总是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或者就是单纯的疲惫,而无法按时完成计划。
例如,本该中午就完成的一份文档,因为太困了,一直拖到晚上才完成。
这时,你会感到无比的焦虑和自责,觉得自己怎么这么不自律、这么拖延!
其实,这种看似自我高要求的自律,反而会让一个人更不自律。当你面临过度的压力或焦虑时,拖延能让你暂时逃离现实的残酷。如果这个防御机制被过度压制,反而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的慢性紧张可能会损害你的记忆力,因为过度的压力会杀死海马体细胞。更有甚者,可能会诱发强迫症等心理问题。
2、完全不拖延的绝对自律背后,是对自己各种欲望的极度封堵你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欲无求的机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然而,这种理想状态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反而会让你在欲望的反弹中陷入更深的困境。例如,你在拼命压抑自己严格照计划执行一天后,晚上可能会报复性地熬夜、放纵,甚至一连好几天都无法恢复状态,浪费的时间反而更多。
我们要明白,拖延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基因里的一部分。在远古时代,人们面临着种种未知和危险,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心态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基因里的本能却依然存在。因此,与其盲目地追求绝对的自律、与拖延抗争到底,不如尝试去接受它、理解它,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不盲目追求绝对的自律,而是适度疏导自己,允许自己有懈怠的时候,有计划拖延完不成的时候。例如,觉得有点累了,那就去打个盹儿再来学习,而不是强打精神、晕晕沉沉地继续。
这样,不仅学习效果不好,长期下去还会因为大脑中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解,损害脑健康。
摆脱【计划失败→沮丧→放弃→过一阵子再制订新计划→计划继续失败】的恶性循环。在计划失败后,不是沮丧自责和放弃,而是积极分析计划为什么会失败,以及下一步怎样去调整。这样你就会从【计划失败→沮丧→放弃→过一阵子再制订新计划→计划继续失败】的恶性循环里走出来。变成更积极的【计划失败→指责自己→分析计划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继续执行调整后的计划】。所谓的自律,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而是要找到平衡点,让自己可持续地进步。分享一个我每天、每周、每月都在用的进步复盘模板,只用花5-10分钟。
关注公众号,回复“复盘”领取👇
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困苦,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于是,有些家长就抱着这样的观念,觉得新一代的成长环境实在是太“舒适”了,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苦”来给孩子“吃一吃”。例如,电影《抓娃娃》中,沈腾饰演的富豪马成钢,为了让老二不像老大一样成为纨绔子弟,于是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选择在自己长大的贫困环境中全方位磨砺二儿子。
然而,这种刻意让孩子吃苦的苦难教育,真的科学吗?真的对孩子有益吗?《自然》杂志旗下子刊《分子精神病学》的一篇文章就给我们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文章指出,吃苦,特别是早年吃苦,对大脑发育和个人行为其实是有多种不利影响的。在面对逆境,比如各种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等挑战时,人的神经、代谢等生理调节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以适应这些不利条件。但问题在于,如果长时间或反复地置身于这样的苦难环境中,这些生理反应就会逐渐积累,形成一种所谓的“应激负荷”。研究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贫困和逆境中的人,他们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比如杏仁核、海马体、纹状体、丘脑等的灰质体积会明显减少。这会导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语言处理能力、阅读技能、视觉空间能力以及决策和执行等功能都会下降,同时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也会缺失。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恰当合理地为他们提供生活和成长条件。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溺爱孩子,或者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而是要在关爱和引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03
极端的饮食控制
我们时常能看到,为了减肥或健身,有人选择了极端的饮食控制。例如,我认识的一位转型为家庭幸福讲师的空姐,为了给家庭主妇的学员们营造她超级自律的光环,宣扬自己生完小孩后不到一个月就完全恢复了身材,因为她严格地只吃代餐和白水烫生菜。
鲁豫也曾自曝,她为了减肥,曾经数着米粒吃饭。
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这种极端的饮食控制方式往往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失,诱发身体的各种问题。例如,有人因为体检出轻度脂肪肝,坚持吃素一年。
结果再次体检时,却发现脂肪肝竟然比原来还要严重,已经接近中度脂肪肝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偏食,过度节食等情况下,体内的营养严重缺乏,肝脏产生的初级脂质代谢产物甘油三酯就会因为缺少相关的转运蛋白结合,而导致出现堆积,造成脂肪肝。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饮食控制得如此严格时,不但引发强迫症,与他人的社交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毕竟,与朋友聚餐时,看着满桌的美食却不动筷,自己多么痛苦,朋友又多么尴尬。我们可以适度控制热量的摄入,但绝对不能过分限制自己的饮食。允许自己时不时的放纵,例如吃个烤串、晚上吃个夜宵啥的。这样,既可以让身体逐步适应,又可以避免因为难以坚持产生的挫败感。如果你真的不确定该怎么做,不妨咨询一下营养师或医生的专业建议,找到一个更个性化、更具体、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04
过度的运动
或许你听过“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但过度运动却可能适得其反,给你的身体带来伤害。说的是英国西约克郡的年仅20岁的男子库尼(Oli Cooney)是一名狂热的健身爱好者。他从16岁开始从事健美运动。
在他18岁时就曾有医生警告过要控制运动量,以免伤害身体,但自视自律过人的库尼并没有认真听取这一建议。
后来库尼因胸部疼痛就医,被诊断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尽管如此,他依然不顾医生的劝阻,继续坚持每周三到四次的高强度运动。
结果在一次访友返家的途中突然晕倒,抢救无效死亡。
还有些人热衷于挑战自我,可能会选择参加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力量储备和合理的训练计划,一次马拉松跑下来,关节可能会受到严重损伤,甚至有些人的关节会因此报废。因此,运动也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只是盲目的严格自律。比如,做力量训练时,不能盲目地天天锻炼同样的肌肉部位,而是要换着练。因为,肌肉锻炼的本质是通过一定强度的练习,导致肌肉纤维损伤,随后经过一定的饮食摄入和休息后,肌原纤维会增多、增粗,我们的肌肉也就更强壮。但假如运动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一般大肌群的恢复时间至少为72小时,小肌群的恢复时间至少为48小时),肌肉纤维就会持续保持在损伤状态,而不是修复和再生。如果肌肉纤维受到的压力和损伤过大,还会崩解断裂,严重时会导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肌肉溶解。所以,请一定不要在极度自律下过度运动,而是合理安排运动计划,享受运动带来的好处。
05
苛求自我,总是自我批评
一件事哪怕别人觉得你已经做得不错了,但你自己还会吹毛求疵,反思哪里还不够好;如果做得有问题了,那就更是会将自己批评得一无是处。这种苛求自我的行为,看似是追求完美,实则带来了诸多弊端。过于严厉的自我批评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水平逐渐下滑。久而久之,你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都是有自尊倾向的,尤其是完美主义者,自尊倾向更严。过于严厉的自我批评要求你将原因都归在自己身上,但自尊倾向又不允许你贬低自我。这种矛盾会诱发你采取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策略,即自我妨碍策略。你还是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但你会找一个让自己的自尊能接受的理由,然后再有意地将这个理由刻意放大为主要原因。比如,你可能会在考试前故意不复习,以便在失败后安慰自己:“我不是不行,只是没发力而已。”
这样一来,通过自我心理欺骗,即“我不是不行,我只是没发力”,来回避你对自身能力的攻击。
当你因为一次失误而痛责自己时,强烈的懊恼感和自责感会让你无法自拔。你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对过去的悔恨中,导致无法集中精力面对未来。而一旦你处于这种自责状态,意志力往往会变得更为薄弱,更容易放纵自己,从而陷入“放纵—后悔—再放纵—再后悔”的怪圈。例如,早上的第一个计划因为睡懒觉没能完成,你就很懊悔,反复责怪自己,结果在这样的负面情绪中,后面一天的计划都跟着泡了汤,不想执行了。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苛求自我、总是自我批评的困境呢?这能帮助你深入剖析自己的情绪来源,从而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通过换位思考,你能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避免过度自责。将注意力转移到未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让你从自责的阴影中走出来,迎接新的挑战。总之,过度自律不仅无法让你成功,反而可能伤害你的身心健康。不如停止自残式的自律,适度放松,给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间,你反而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