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学历越来越贬值?

职场   2024-09-12 11:41   广东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减法》



我上世纪80年代刚上小学时,那时的老师如果有一个中专学历,已经是挺不错的了。


后来,老师们就至少得是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了。


再到后来,哪怕是小学老师,也是硕士为主。


如果是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清华、北大、哈佛、牛津这些名校的博士来应聘的都比比皆是。



30多年的时间,小学老师的学历就由普通的师范中专生,膨胀到了全球知名学府的硕博。


为何学历越来越膨胀,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01


稀缺性丧失



由于1977年才恢复高考,所以80年代的大学生非常稀缺。


那时,上大学免学费,甚至有人还能每月领到助学金;毕业后国家直接分配工作;单位还会分配住房。


在婚恋市场上,身为一名大学生,无数人会抢着给你介绍女朋友。


因为看到了大学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多的人追逐大学学历,社会也会顺应这个需要,加大了学历的供应。


于是,大学录取人数从1977年最低的27万,一路上涨到2022年的1014万,录取率也从4.74%一路攀升到最高的92.86%(如下图)。


▲ 数据来源:@公众号:Python当打之年


本科多了后,稀缺性丧失,于是大家又开始追逐硕博研究生。


这就跟“称呼膨胀”一样。


一个称呼的稀缺性丧失后,人们就会去用下一个称呼,下一个称呼的稀缺性也丧失后,人们又去用再下一个称呼,导致称呼越来越夸张。


例如,美国NBA篮球打得好的球员,一开始叫篮球明星。


但后来是个NBA球员就被叫做篮球明星后,为了将一些更优秀的球员凸显出来,就有了篮球巨星的称呼。


后来,一个NBA队伍里,四五个运动员都被称为巨星后,为了将更有统治力的球员凸显出来,就有了超级巨星的称呼。


现在超级巨星也不稀缺了,每个队至少一个,于是传奇超巨的称呼又开始冒头了。


现在,随着硕士、博士的持续扩招,硕博的稀缺性也在逐步丧失。


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公示,全国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新增2755个。


这意味着,全国硕博授权点将在现有18442个(2022年公布)的基础上,直接“膨胀”15%!


过去10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多,从2014年的62万飙升到130万。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硕博学历可能就跟现在的韩国、台湾一样,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例如,出海到韩国的茶百道门店,其基层员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接近100%,研究生及以上占比超60%,另有四名博士生在门店工作!


台湾则是63名硕士竞争上岗做清洁员。





02


价值贬值



现在我们知道,同样的学历,多了后不稀缺了,自然就没之前值钱。


但在这个过程中,学历本身实际价值的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学历的贬值。


1、发现学历有用后,有些不合格的人就会来钻空子

例如,跟我同一届的大学同学,有不少人是通过委培生的身份,以低于学校录取线几十分的分数入学的。


但到了大四,通过某些操作,这些人摇身一变就由委培生变成了跟我们一样的统招生,他们最后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跟我们辛苦考入大学的证书一模一样。


但这批人实际的能力是低于大众对这个学历所认知的能力的。

这类人多了后,大众和社会对学历的价值感知自然就会越来越低。

2、有些人为了赚钱,提供学历包装服务

2024年5月,港大经管学院硕士生涉嫌抄袭作业,由此暴露学历造假问题。

港大迅速行动,不仅查实其申请材料伪造,还于5月在商学院发起全面复查,要求重审2023级研究生本科学历资料。


经一个多月深入调查,港大与警方通报:

已确认30余名学生使用假学历入学,预计总数或增至80至100人。


其中,两名内地女硕士生被捕,遭开除学籍并面临刑事指控,依据香港法律,最高刑罚可达14年监禁。



此事件主要涉及海外高校背景,涉案者均为中国内地学生。


这些学生,就是通过购买留学中介或学历提升中介的“专业服务“,通过造假进入香港大学的。



他们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1)“出口”转“内销”

内地生入读香港本科,除高考外可选“出口转内销”,即以海外高中成绩、IELTS/TOEFL等申请。

一涉事学生表示使用了留学中介制作的虚假OSSD文凭申请来港就读。

2)外国“抢手”代考

请枪手到海外考IELTS、SAT、TOEFL,其作弊难度比在国内参加高考要低很多很多。

特别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是热门的枪手代考地点(这类考点对考生证件核查并不严格)。

在这次港大的涉事学生中,有人自称在广东就读国际学校,却在越南参加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


还有涉事学生的投考账户显示该生报住地址为浙江省,而报名考试时提供的学校地址却是越南的一所高中。


像这类通过中介包装的港大学生,其背后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低于大众对港大学历所对应的认知的。

这种作弊、造假多了后,所谓海外名校学历的“含金量”在大众心中自然也会越来越低。

3、学位提供得多,招生不足,招生要求下降

之前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大学报考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的数量以及每所高校招生的人数,都在快速扩张。

例如,我国招生高校数,从1977年的404所一路上涨到了2023年的3103所。



虽然这两年的新办高校数量的增速在下降,但高校数量的绝对值还在继续增加。

2023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为1042.22万人,但2023年新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


这就意味着,如果保持目前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不变,哪怕人人都上大学,大学学位还多了122.22万。

而且,本科过剩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往硕士和博士蔓延。

一大批“含金量”相对更低的二本“学院”硕士点,正在呼啸而来(如下图)。



不少二本学校,比如淮阴师范学院、台州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提出新增十几个硕士点,通过率都在100%。


以淮阴工学院为例,此前仅有3个硕士授权点,此次申报11个硕士点全部通过,涨幅高达366%;


还有淮阴师范学院,此前同样仅有2个专硕授权点,此次申报15个,全部通过,涨幅高达750%。



等到了硕士、博士的招生人数也超过报考人数时,就会导致有些大学对招生变得毫无要求,只要报名了就能上。

这种情况,台湾早在2020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台湾岛内,因为不少政客都将“广设大学”当作营造政绩、拉拢选票的大旗,岛内高校数量在1996年至2007年间大规模扩充。

结果因为少子化影响,从2014年起,就开始出现大学招生名额太多,而报考人数太少的情况,最终闹出了7分(满分500+)就能上大学的笑话。

其实,如果学校不设置最低的录取标准的话,理论上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能上大学了。

不过幸好台湾的大部分学校还是象征性地设置了最低标准,比如有的学校就会设置最低的录取分数二十分。


这样一来就把缺考的排了出去,把交白卷的也排了出去,把连名字都不会写的也排了出去。

这种录取标准下的大学生,其大学学历又有什么“含金量”可言呢?




03

成本上升



我念书时,要考个大学,就是自己学习,然后参加高考。


父母操心少,也没多少成本。


但我之后的表弟、表妹、侄子、侄女们,考大学的成本就高多了。


以我侄子为例。


为了考个好大学,没有上本县的高中,而是给了二十万的择校费去了邻县的高中。


晚上有老师上门一对一辅导,周末再去上培优班,这个三年下来有小二十万。


因为怕他学校宿舍住不惯,而且住校不方便上辅导班,所以我嫂子辞去了工作,在学校隔壁租了一个房子陪读,三年不工作加租金的成本超过30万。


这么算下来,光三年高中的额外成本就超过了70万。


有的家庭,选的国际学校路线,这个成本就更高。


以一个上深圳国际学校的妈妈的分享贴为例。


从小学开始读国际学校的学费+补习+竞赛+留学咨询+夏校和其它各项培训,一共花了500万,才将孩子送到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这还没算本科四年大学的成本,如果算上的话,还得再加200万。


如果往后还读硕、甚至读博,费用还会更高。


虽然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拿了大学学历后的投资回报却越来越低。


我侄子大学毕业后的起薪就几千元,高中三年额外花的70万,他扣掉自己的吃用开支,工作十年都存不下来。


而根据就业网站Adzuna发布的调查报告,帝国理工毕业生起薪虽然很高,年薪有37000英镑(约合人民币34万),排名全英第一,毕业5年后的平均年工资为45,741英镑(约42万),但不吃不喝,十年也只有420万,距离700万的成本投入差距甚远。


这还是在英国工作的情况,假如回国内工作,薪资情况还没这么理想。


我还看过一个段子,说是为了孩子上学,花上千万买了学位房,但孩子毕业后,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这个房子。


学历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自然也让人觉得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




04

学历贬值的应对之道



经过上面三个原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学历贬值是必然的了,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只要你做好以下两点,就足够了。


1、认识到学历已经变成了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也称为维持因素。


它是指,低于某条线,就会不及格;但超过这条线后,给得再多也不会变得更好的因素。


例如,资格证考试里的分数就是一种保健因素。


不及格就无法获得证书。


但只要及格,无论高出多少分都没有额外意义。


跟保健因素对应的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越高越好的因素。


例如,高考的分数就是激励因素。


你每高一分,能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就更多、更好。


如果你考了全省最高分,还有各种意料外的奖励。


学历以前是激励因素,本科就比大专的回报高,硕士又比本科的回报高,博士又比硕士的回报高。


但现在及以后,学历已经成了保健因素。


你没有大学学历肯定不行,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有了大学学历也没多大用,因为跟你一起竞争的人都有。


你必须得有学历,但同时还需要有学历之外的个人竞争力。


同时,对于学历,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适度的学历即可,不需要投入过多。


因为保健因素只要过了合格线,投入再多都不会再有额外的回报。


例如,你如果只是想做应用类的工作,而不是学术研究工作,那完全没必要去读博士。


因为博士研究的都是“针尖上”的问题,研究的课题很窄但钻得很深或很前沿,跟应用几乎背道而驰。


现在很多做应用类工作的人,之所以挂个博士,无非要的是博士这个头衔的光环或者虚荣。


实际上,他们博士阶段研究的内容,对工作帮助很小,甚至跟实际的工作完全无关。


更不需要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指的是,受教育水平超过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和工资收入通常低于教育适配者,反而导致工资惩罚效应。


例如,前文所讲的台湾63名硕士生抢着去做清洁工,工资反而不如初高中学历的清洁工高,更不会干得比初高中学历的清洁工好。


再例如,一些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大学生,月薪普遍是4000左右,但初高中学历的建筑工人月薪普遍在1万以上。


因为,当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超过其工作所需时,会导致其劳动技能的配置结构失衡,抑制劳动生产力的释放。


同时,除了工资惩罚效应外,过度教育还可能带来工作满意度降低、生活期望下降等非工资效应。


例如,一位硕士生做清洁工,因为有着失落感,他对工作的满意度,肯定没有初中学历的清洁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高。


2、发展学历外的真本领


以后,跟你一起的人几乎人人都有大学学历,光靠学历已经无法对人才进行区分、评判。


所以,你需要具备学历之外的个人核心能力,比如独立的思考能力、快速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都不是通过刷题获得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或在实践中刻意应用所获得的。


这些能力如何培养和获得,因为文章篇幅关系无法再展开,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2017年的一篇旧文:


如何让10年后的你,不后悔现在的职业选择》


总之,学历已经贬值,将来还将进一步贬值。


因此,再继续重复父辈们盲目刷学历的这条路线,注定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路,甚至是一条死路。


对你来说,更佳的做法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适度的学历,但认真培养好你学历外的个人竞争力。


分享一个我每天、每周、每月都在用的复盘模板,只用花5-10分钟,就能提高你的个人竞争力。

我已经梳理成了sop表格,你直接照抄即可。


关注公众号,回复“复盘”领取👇


 

职场核心力训练


 -一年核心力私教- 

https://0x7.me/YHKrM


 -逻辑训练- 

https://0x7.me/Y‍HKrM


 -系统经验沉淀- 

https://0x7.me/W‍THc

YouCore
2014-2024,深耕职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训练10年,帮你学以致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