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主面临“百尺竿头”的危机,还可以这样用?

文摘   2024-12-06 02:11   新加坡  




摩  登  语  言  学

Modern_Linguistics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也是矛盾冲突中的排头兵。

露易丝•班克斯/《降临》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前总统文在寅3日就总统尹锡悦宣布紧急戒严表示:“希望国会迅速站出来守护崩溃的民主主义。”文在寅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韩国的民主主义面临百尺竿头的危机。”他表示:“希望国民们齐心协力守护和拯救民主主义,为国会正常发挥作用提供力量。”网友问:“百尺竿头”还可以这样用?接下来的文章由韩国人撰写,解释了这一问题。

在中韩两国使用的成语中,不少成语虽然文字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百尺竿头”(韩语:백척간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一成语的含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百尺竿头”通常用于表达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达到极高的成就,同时也隐含了不满足于现有地位,追求更高目标的意味。相较之下,韩国将“百尺竿头”解释为一种警示,意指当某事物达到极致或极端时,可能转向危险,因此需要学会适时止步。

https://weibo.com/1686546714/P3cLIn153

从历史文献来看,“百尺竿头”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据考,“百尺竿头”出自宋代高僧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书中记载,宋代长沙的高僧景岑(号招贤大师)曾游历各地,传播佛法。有一次,他与一位求教的僧人讨论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景岑大师即兴吟诵了《偈帖》中的一段话: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段话的意思是,百尺竿头虽然象征了在佛学中的高深造诣,但若停滞不前,便无法获得佛法的真谛,唯有再进一步,方能体悟“十方世界”,达到佛教的至高境界。宋代哲学家朱熹在《寄陈同甫书》中对此亦有阐述:“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在朱熹看来,“百尺竿头”代表对个人能力的高要求,但真正的贤者应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这里的“百丈”与“百尺”在意义上并无差别,因此在中国语境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常被用作祝愿更上层楼的吉祥话。

此外,“百尺竿头”还有另一种出处。唐代诗人吴融在《商人》一诗中写道:

“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诗句中,“百尺竿头”用来形容再高的竹竿顶端,哪怕是轻如五两的物品,也会使其倾斜。这种形象表现了极端状态下的不稳定性,与韩国对“百尺竿头”的解读颇为相似。

唐宋时期是中国与朝鲜半岛(高丽)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韩国对“百尺竿头”意义的理解也可能起源于这一时期。然而,两国对该成语的不同解读,深受各自社会环境与民族性格的影响。

当时的朝鲜半岛夹在多个强国之间,内忧外患频发,人们在相对安稳的生活中依然不忘潜藏的危机,因而形成了谨慎而戒备的性格。这种环境使得“百尺竿头”更多地被理解为对危险的警告。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值唐宋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之时,民众普遍胸怀开阔,追求进取。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将“百尺竿头”视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也可以为“百尺竿头”赋予新的内涵。在今天,这一成语可以被理解为鼓励在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探索和挑战。同时,也要明白“百尺竿头五两斜”的道理,即在专注于自身基础能力的提升之余,需关注发展路径的延展与稳定,从容而踏实地迈向更高的台阶。只有这样,即使攀至千尺、万尺,也能继续前行。

作者글| 진산뉘(金善女)

来源

http://www.chinacorea.com/krzl/202103/t20210311_800239855.html

翻译双子座

编辑丨扬薇儿

 往期文章 


 付费文章 


摩登语言学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也是矛盾冲突中的排头兵。——露易丝•班克斯/《降临》(商务合作请加V:novice_02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