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群教授、丁书江教授,J. Am. Chem. Soc:动态超分子弹性体界面层促使的锂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实现无枝晶锂金属负极

文摘   2024-11-08 10:17   安徽  



科学材料站

文 章 信 息


动态超分子弹性体界面层促使的锂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实现无枝晶锂金属负极

第一作者:陈晶

通讯作者:林志群*,丁书江*

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科学材料站

研 究 背 景


锂(Li)金属因其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 h g−1)和最低的还原电位(与标准氢电极相比,-3.04 V),被广泛地用于可充电电池负极,在满足日益增长高比能储能设备需求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锂金属低的电化学还原电位使其与电解质非常容易发生电化学反应,尤其是与碳酸酯类电解质。该电化学反应产物会自发在锂负极表面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钝化层,用于阻止与电解质进一步发生副反应。然而,自发形成的SEI通常不均匀且不稳定,这种界面不稳定性导致锂离子(Li+)沉积不均匀,SEI层持续开裂或分层,进一步使新鲜的锂与电解质接触,不断消耗电解质,促进锂枝晶的生长。最终,锂枝晶不可控的生长和电解质的持续消耗导致库仑效率(CE)降低和容量损失加速,从而引发电池故障和严重的安全问题。



科学材料站

文 章 简 介


近日,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丁书江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林志群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Li+ Ion-Dipole Interaction-Enabled a Dynamic Supramolecular Elastomer Interface Layer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的文章。

图1. DSE/Li负极锂成核和生长过程的示意图



科学材料站

本 文 要 点


要点一:动态超分子弹性体(DSE)界面层促使的Li+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

DSE结构由软相和硬相组成,软相由具有松弛Li+-O离子配位作用的聚四亚甲基醚乙二醇(PTMEG)组成,促进快速Li+离子传输;硬相由富硫(S)的双(2-羟乙基)二硫化物(HEDS)和富氮(N)的2-脲基-4-嘧啶酮(UPy)组成,具有S和N电负性亲锂位,能够被Li金属还原,产生强的Li-S和Li-N Li+离子-偶极相互作用。通过氢化4,4′-亚甲基二苯二异氰酸酯(HMDI)聚合软硬相,自发形成动态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具有离子电导率高、机械稳定性强、自愈性和化学钝化等优异的综合性能。


要点二:DSE界面层稳定锂负极的机理分析

首先,DSE界面层与Li金属还原形成强Li+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实现稳定且致密的人工SEI层,防止Li表面与电解质接触后发生不受控制的副反应。其次,由Li+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诱导形成的快离子导体界面层,包括Li2S和Li3N,有利于Li+在界面处有序扩散,降低界面阻力,引导Li+均匀沉积。最后,DSE的动态力学稳定使其能够适应循环过程中明显的体积变化,提高界面稳定性,抑制枝晶生长,实现均匀稳定的锂沉积/剥离过程。


要点三:DSE/Li负极在碳酸盐电解质中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得益于优异的DSE界面层,DSE/Li负极在Li|Li对称电池、Li|Cu半电池、Li|LFP或Li|NMC811全电池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具有DSE层的对称Li||Li电池可以在1 mA cm-2和1 mA h cm-2下稳定循环超过6000小时,远优于最近报道的人工SEIs。此外,DSE/Li负极与LFP或高压正极NMC811匹配的全电池,即使在有限锂负极(40 μm),高负载NMC811正极(21.5 mg cm-2)和低负极/正极容量(N/P=1.37))的严苛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效的锂沉积和循环稳定性。



科学材料站

文 章 链 接


“Li+ Ion-Dipole Interaction-Enabled a Dynamic Supramolecular Elastomer Interface Layer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8766



科学材料站

通 讯 作 者 简 介


林志群教授简介: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教授。林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嵌段共聚物、共轭聚合物、功能纳米晶体、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电催化、电池、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组装材料以及其表界面性质等。林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 Nanotech.,Nat. Synth., PNAS, Sci. Ad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超过400篇同行评审期刊文章(h指数为116),19个专著章节,9部书籍。目前担任Nano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scale和Nanoscale Advances的副主编。


丁书江教授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化学学院院长。丁教授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高分子/无机物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回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Commu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h指数为77)。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获奖包括:2016年陕西青年科技奖,2017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目前担任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的副主编。



科学材料站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陈晶博士简介:现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2017年于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材料学硕士学位,2019-2023年于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目前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第一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3篇)发表论文5篇,1篇入选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聚合物结构的精准设计,可控合成与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聚合物固态锂电池、锌基电池)以及柔性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添加官方微信 进群交流

SCI二氧化碳互助群

SCI催化材料交流群

SCI钠离子电池交流群

SCI离子交换膜经验交流群

SCI燃料电池交流群

SCI超级电容器交流群

SCI水系锌电池交流群

SCI水电解互助群

SCI气体扩散层经验交流群

备注【姓名-机构-研究方向】

说明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欢迎广大读者对本文进行转发宣传。

🔹《科学材料站》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读者分享更加优质的材料咨询,欢迎关注我们。

投稿请联系contact@scimaterials.cn

致谢

感谢本文作者对该报道的大力支持。

点分享

点赞支持

点在看


科学材料站
科学材料站是以材料为核心,专注材料合成、表证及应用的知识分享型平台,同时致力于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材料合成与制备等科学研究 ,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材料、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