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所要做的,不是“改变”眼前这个孩子…… | 10天读完《得心应手做好班主任》day5
教育
教育
2024-07-17 21:07
福建
今天,我读了《得心应手做好班主任》(作者:钟杰)的第 86 页-第 108 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去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解决他身上的问题。1.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做好问题定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问题当中,是因为我们没有定义清楚问题。比如,《优秀学生经常违反纪律,班主任该怎么办?》一文,在提问的老师眼中,这个“整体成绩排全班前十名”的孩子是一名优秀学生,但在钟老师眼中,这个孩子“学习态度时好时坏,时紧时松……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算不上优秀学生”。提问的老师一心想要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因为在他眼中,“不良习惯”与“优秀学生”是矛盾的,二者不应该统整在一个个体身上。换言之,提问的老师一开始就把这个孩子定义为“优秀学生”,使得他无法接纳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本质上,也无法完全接纳这个孩子。而钟老师对优秀学生的界定则要丰富得多——“学习主动性和效能感都很强,守规矩、懂礼貌,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有思想,喜欢做家务,孝顺父母等。”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去追求、但又不太容易达到的目标。班主任可以以此作为自己的育人总目标,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为其设计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目标。带着这样的育人目标去做教育,发展目标、现阶段的能力水平、现阶段的行为习惯问题就能统整到一个个体身上,我们就更容易看见一个完整的孩子,并充分地接纳这个孩子。2.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的教育。教师只是在孩子身边施加一些影响的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接纳孩子非常重要。有充分地接纳孩子,我们才能看见一个真实、完整的孩子,看见他生命中有哪些积极的因素,有哪些消极的因素,又有哪些你还不确定会产生何种影响的因素。教育者所要做的,不是“改变”眼前的这个孩子,而是把他生命中已有的那些积极因素(如好的学习态度、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出来,强化它,使它“形成稳态模式”。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新的行为习惯、新的本领,“用新习惯覆盖旧习惯”。3.阿德勒说,每个个体内心都有一种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内心里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更好、做得更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得更好。但是,孩子内心的这种“追求”会被一些东西掩盖、甚至破坏,比如,打压、嘲讽的环境,缺乏支持,缺少榜样……因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做好安全保底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多给学生情感支持与技能支持。比如,如果班主任想要培养“畅所欲言”的班级氛围,我们就要像钟老师这样,先立下明确的规则:不论哪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他表现怎样,其他同学都不可以做出负面的评价,更不可以群嘲!同时,“尊重那些确实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的学”。最后,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装备”,比如,训练学生公开表达的胆量,训练学生完整表达的话术,甚至还要训练学生的声量。(详细操作指导见第《得心应手做好班主任》的18篇文章)
广而告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橘林教育书店选购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