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地区在校学生月经模式的调查分析

健康   2024-07-30 10:30   北京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4年第6期


 

宋阳光1     许芮豪1     邓国艳2     胡那顺2    许玉萍2    斯琴其木格2

呼格吉乐图3    包金花3    杨  硕1    孙立文1    张  斌1     王尚明1

张树成1      吴尚纯1*

1.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2.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妇产医院;

3.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最重要的指标。月经初潮年龄受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体育锻炼、饮食营养等多方面的影响[1-2]。月经模式为月经和月经周期相关的多种表现。在正常健康女性基本稳定并具有周期性规律变化,符合生理年龄发育特征,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健康状态,也与一些全身性疾病及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长期风险有关[3],月经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月经模式是女性最基础的基本生理常数和经典指标,判断女性健康状态的基线情况,有助于在临床上识别病理性的、异常的月经相关病症。开展月经初潮发生后的月经模式研究,对提高“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本文对内蒙古地区通辽市在校初中高中女生进行调查,报告4052人月经初潮和月经模式表现,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育、开展青春期教育和保健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数据仓储PHDA”[5]。于2013-2018年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6所学校,对年龄11.5~19.0岁的在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经过一对一当面问询调查,采集在校初中高中女生(1996-2006年出生)月经相关指标数据。

1.2 调查对象

     在调查当日对初中、高中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应该调查而未获得调查的学生(当日不在校)控制在2%以内。

1.3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整群抽样方法,在标准工作手册(SOP)统一规范下进行月经相关指标的回顾性调查,通过本人填报问卷调查表采集信息,再由课题组成员对每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当面问询核准,核准率为100%。调查表和SOP作为调查工具的技术规范,在国家平台系统共享开放[5]。

1.4 调查内容和指标

1.4.1 一般信息    调查民族、出生年月、年龄、年级、身高、体重、户籍与居住地。

1.4.2 月经初潮情况    调查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初潮发生时的年级、为几年前、发生季节。

1.4.3 次经表现    月经初潮后到再次(第2次)发生月经的时间(调查天数或月数)。

1.4.4 月经稳定状况表现   月经初潮发生后到月经周期基本上稳定的时间(无论时间间隔多少,已经连续3次以上间隔的时间基本一致,前后相差不超过7d)。

1.4.5 月经周期状况表现    调查本人近期(近6个月)月经周期状态的总体表现[6-7],月经规律(28±2)d,基本规律(28±7)d,月经先期(<21d,提前7d以上),月经后期(>35天,错后7d以上),月经先后不定期(有时提前或有时错后7d以上),月经紊乱(月经来潮无规律,提前错后无规律)。

1.4.6 月经经期和经量情况    调查最近总体情况,经期为月经出血天数;月经量表现以月经期全程共使用普通卫生巾总数分为少(<5片)、较少(6~10片)、一般(11~15片)、较多(16~20片)、多(>20片)。

1.4.7 痛经症状表现    调查痛经发生表现根据无/几乎从来没有过、有过几次、1年中有过几次、每次都是/几乎每次都是,分别定性分级为偶尔(0~3次/年)、经常(4~6次/年)、较多(7~9次/年)和几乎每次(10~12次/年)。有过痛经者调查痛经程度总体表现(总体情况症状表现不一致并有差异,以最近期表现为准),分为轻微-不明显(只有轻微感觉,对日常生活无任何影响),一般-有点明显(有点明显感觉但可以忍受,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需特殊处理),较重-明显(有明显感觉,对日常生活有些影响,需要使用特定特殊方法处理,例如按压、特殊姿势、特殊非医药方法处理如喝热水、热敷、热帖、需要更多的休息等),严重-非常明显(有明显感觉,对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需要用药物或者去医院)。

1.5 质量控制

     对调查对象进行筛选。纳入标准:可从事正常生活和发育健全、身体健康的已发生月经初潮的女生。排除标准:具有影响发育疾病、先天畸形、患有遗传性或代谢性及内分泌系统慢性疾病者、非汉族和蒙古族、未发生月经初潮者。调查数据研究人员进行录入,录入的数据由另1名研究人员平行进行100%校验,并进行逻辑判断确定数据;确定的数据汇交另外2名研究人员,进行再次核对,并采用编制程序进行计算机再次核准判定;当数据出现异质性时,由第3名研究人员参与共同讨论加以确定取舍(调取原始记录、通过现场学校老师再次追访等)[8];统计分析数据校验正确率为100%。月经初潮年龄以“月”为单位(控制在±1个月内)。

1.6 统计分析

     对经过多级质量控制的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录入整理,采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CMHχ2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目标人群女生4197名,调查完成4174人(23人当日不在校),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本人情况122人调查数据不纳入分析,最终获得4052人有效数据(初中1228人,高中2824人),调查有效率为97.1%(4052/4174)。调查人群女生基本情况见表1。

2.1 月经初潮情况

    月经初潮年龄(12.9±1.1)岁,汉族(12.8±1.1)岁,蒙古族(12.9±1.1)岁,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30,P=0.000),汉族比蒙古族明显提前(提前0.1岁,为1.2月36.5d)。城镇和农村初潮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98,P=0.325)。见表1。月经初潮发生季节总体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汉族与蒙古族(χ2=15.34,P=0.002)、城镇与农村(χ2=25.23,P=0.000)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2.2 次经表现

     去除月经初潮后尚未发生第2次月经19人,4033人次经发生在初潮后1、2、4、6个月内者累积率分别为65.8%、82.1%、92.9%、97.7%,只有2.3%的人>6个月;>1年者14人(占0.3%,14/4033),其中>18个月1人、12~18个月13人。分析显示次经表现在汉族与蒙古族、城镇与农村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2.57、11.48,P>0.050)。见表3。

2.3 月经稳定状况表现 

      对月经初潮发生后<3个月并结合次经状态分析去除189人,对3863人 的月经稳定状况表现进行分析,在初潮后1,2,4,6个月内月经状态稳定累积率分别为5.0%、15.0%、50.1%、94.9%,7~12个月占5.2%,无>12个月者;汉族和蒙古族无统计学差异(χ2=0.85,P=0.974),城镇和农村有统计学差异(χ2=21.49,P=0.001),农村女生更早进入月经稳定状态。见表4。

2.4 月经周期状况表现

     对月经初潮发生后>3个月的3863人,调查本人月经周期表现,显示月经周期正常的月经规律(38.1%)和基本规律(34.1%)为72.2%,月经周期异常率为27.8%,以月经不定期最高(11.2%);月经周期正常者占比蒙古族明显高于汉族,并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05,P=0.044);农村与城镇无统计学差异(χ2=0.59,P=0.442)。见表5。月经周期的4种异常表现,汉族与蒙古族有统计学差异(χ2=13.59,P=0.004),城镇与农村无统计学差异(χ2=7.81,P=0.050)。  月经周期正常者在月经发生1年后的女生中明显增加(χ2=56.27,P=0.000),在月经发生1、2、3年后分别占78.6%、78.2%、78.5%;月经周期异常者在月经发生1年后的女生中明显减少(χ2=118.30,P=0.000),在月经发生1、2、3年后分别占21.5%、21.8%、21.5%。月经发生1年后和2年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0,P=0.750),月经发生2年后和3年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06,P=0.801);显示月经发生1年后月经周期开始进入基本一致状态(月经周期正常者和异常者的占比维持稳定)。

2.5 月经经期和经量情况

      在高中女生(n=2814人)调查月经经期和经量情况,女生经期表现为1~3d、4~7d、8~12d和>12d分别占9.8%、81.1%、5.8%和3.3%,经量表现为少、较少、一般、较多和多分别占4.7%、7.9%、69.1%、10.7%和7.6%。

2.6 痛经症状表现

2.6.1 痛经发生率     痛经发生率随月经初潮后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初潮当年和1、2、3、4、>4年分别为52.5%和61.3%、70.0%、76.8%、80.0%、84.1%,显示绝大部分女生均会出现痛经症状(初潮后>5年增加31.7%),每次几乎都是痛经者逐渐减少(18.7%~10.2%),偶尔出现者(0~3次/年)逐渐增加(17.1%~59.6%)。见表6。痛经发生有无在汉族与蒙古族、城镇与农村女生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54、0.38,P>0.050);全部女生分别与月经发生>1~>5年5组女生有统计学差异(χ2=646.80,P=0.000)。有痛经者的痛经4种频率表现在汉族与蒙古族间无统计学差异(χ2=6.56,P=0.087),城镇与农村女生有统计学差异(χ2=12.78,P=0.005),全部女生分别与月经发生>1~>5年5组女生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04.80,P=0.000)。

      发生痛经的5种次数表现(无痛经为0次),汉族与蒙古族无统计学差异(χ2=8.08,P=0.089),城镇与农村女生有统计学差异(χ2=13.12,P=0.011),全部女生分别与月经发生>1~>5年5组女生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256.00,P=0.000)。

 2.6.2 痛经程度     在全部4052人中2127人(占52.5%)出现过痛经,痛经程度在对日常生活学习没有明显影响可以忍受的轻度者占72.1%(轻微和一般,分别占47.3%和24.7%),在对日常生活学习有明显影响者占27.9%,其中需要采用特殊特定方法缓解的中度者占26.5%,需要采取服用药物和去医院的医学干预的重度者占1.5%。汉族与蒙古族比较无差异(χ2=1.24,P=0.745),城镇与农村女生有差异(χ2=20.52,P=0.000),提示农村女生痛经的表现更不明显、痛经程度更轻。见表7。

3 讨论

   有关中国女性和青少年月经初潮发生年龄、现状、影响因素及与高血压、肥胖等疾病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多,女性痛经发生率和中西医方法治疗缓解痛经的报告多见。可见青少年女性月经周期正常异常发生情况的调查,但是调查指标有限,仅见有数篇对成年人[9-11]、大学生[12-14]和青少年[15]的基础数据报告,作为女性特别是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基础数据的建设尚显薄弱。

      女孩进入青春期发育,在体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的作用下,逐渐建立月经周期,月经初潮发生后的月经模式是评估其生殖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6]。月经模式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次经表现、月经进入稳定状态和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及围经期相关的症状如痛经、经前期紧张症候等多项相关表现。在月经初潮发生初期,生殖系统和HPO轴反馈调节机制等有发育成熟的过程,可能出现无排卵性月经、月经不规则、月经量异常、痛经等症状[1618]。开展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月经模式的调查研究,可以为了解青少年健康发育提供基础数据积累。

      本研究调查分析蒙古族和汉族青少年青春期月经模式的表现,结果显示汉族比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平均提前0.1岁(1.2月,36.5d),城镇与农村女生接近。表明在本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的受到身体本底素质的民族因素(遗传因素)影响明显,而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的影响微弱。次经模式表现在汉族与蒙古族和城镇与农村接近,初潮发生6个月内97.7%发生了初潮后第2次月经,只有2.26%的人超过6个月;发生在次月者占65.81%,与国内报告的56.2%相近[15];发生在2个月以内者占82.0%,与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3073名女孩多中心研究的只有10%者次经间隔时间超过60d的结果接近[19]。

       建立稳定月经周期状态在初潮后4个月达到50.1%,6个月为94.8%,6~12个月占5.2%,显示农村女生更早进入月经稳定状态。月经初潮发生1年后,月经周期正常与异常的女生人数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月经周期在初潮1年后进入稳定状态,与国内报告建立稳定月经周期平均时间为(1.2±0.0)年相近[15]。

      青春期女性HPO轴调控尚存在缺陷,发育成熟过程中容易表现为月经失调和异常子宫出血,主要表现有月经频发(<21d)、月经稀发(>35d)、闭经(≥6个月月经不来潮)、月经周期不规律(≥7d)、经期延长(>7d)、经期出血量过多或过少等[20]。WHO报告初潮后第1个周期的中位数为34d,超过40d者占38%,超过20d者占7%[19]。本调查结果显示月经周期表现为正常者占72.2%,蒙古族明显高于汉族;异常者占27.8%,以月经先后不定期最高,占11.2%,与国内报告异常者占16.4%~22.6%相近[15];国外有报告各种月经失调为95%,其中痛经占93%,而月经周期异常占43%[21]。月经经期和经量表现汉族和蒙古族、城镇和农村女生间无统计学差异,经期4~7d占81.13%,经量表现为少、较少、一般、较多和多分别占4.7%、7.9%、69.1%、10.7%和7.6%。月经模式表现与运动、睡眠、饮食与营养和情绪、紧张、焦虑、压力等许多因素有关。青春期女性可能会因此产生迷茫,恐惧,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发生期女生23.2%出现自杀意念,10.4%出现自杀计划,4.5%有自杀企图,在月经初潮年龄<11岁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月经周期不规律导致自杀意念显著增加[22]。因此,加强社会、学校和家长青春期教育和保健服务、发育健康科普和支持系统建设,主动预防和服务,教育孩子和父母了解青春期的正常进程十分重要。

     痛经症状表现在绝大部分女生均会出现(初潮后5年以上增加31.7%),每次几乎都是痛经者逐渐减少,偶尔出现者逐渐增加,汉族和蒙古族、城镇和农村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显示,痛经发生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差异很大,在16%~91%不等[23],国内报告在大学生为69.8%[24],在高中生为83.8%[25],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建议加强痛经相关科普及月经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医务保健室并建立痛经缓解的相关手段,指导严重痛经或长期顽固痛经者就医。

     本研究调查了内蒙古地区的4052名青春期女性的月经初潮以及月经初潮后的月经模式基础数据,为今后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参考价值,为建立女性人群月经模式多维度参数模型/体系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为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供帮助。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是全国唯一集计划生育科技管理与专业技术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指导类科技期刊。以介绍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经验,指导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为办刊宗旨。为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科技人员相关工作者提供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的园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