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昊天 贾沛瑶
金秋十月,风和景明,北京医学会第十八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优秀青年专家共话检验新进展”分会场于2024年10月11日在北京国际饭店顺利召开。
本论坛由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杨启文教授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张瑞教授担任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晓涛教授、北京博爱医院刘志忠副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刘杰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各大医院的青年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对“检验新进展”做了精彩绝伦的汇报。
·
主持嘉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伊始,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杨启文教授从“AMR成为全球重要临床负担和挑战、新型四环素耐药机制和粘菌素耐药机制”三方面对《耐药基因的多面性》作了学术报告。
接着,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唱凯副教授带来了《功能框架核酸的新一代分子诊断策略》的学术报告。
唱教授首先介绍了功能DNA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展示了团队所做的循环肿瘤核酸的超敏检测、特异识别和肿瘤细胞外囊泡的精准分选、灵敏检测、特异捕获等关于诊疗一体的一些工作。
唱教授表示,在做新技术时学科交叉非常重要。因此,检验医学需要和物理、化学、纳米等学科不停地进行不同交叉探索研究。
王教授分析了肺癌标志物常见类型及其特点,他强调在当今肿瘤标志物尚不理想、现有检验技术尚存局限、不能有效提高肿瘤标志物性能的背景下,我们急需研发肿瘤标志物检验新技术。
王教授强调肿瘤的筛查诊断一定要在监测和诊疗方面尽量贴近临床,努力探索新的技术应用,更好服务于临床。
接下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何彦教授对《微生态医学标志物》作了学术报告。
何教授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微生态研究的一些精彩案例,为以后的微生态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
何教授指出微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键疾病、关键菌、关键机制依然缺乏大量描述与探索,现行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缺乏基于明确机制的转化,需深入探索研究。
然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曹炬教授就《脓毒症新型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功能与转化》作了学术报告。
曹教授介绍了AIM/CD5L和BMP9在脓毒症中的功能机制研究。曹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在小鼠实验中AIM/CD5L升高者可通过阻断AIM/CD5L,BMP9降低者可通过补充BMP9改善脓毒症者的病情,为脓毒症诊断提供了新的检验指标。
紧接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司徒博教授带来了题为《交叉科学研究助力体外诊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司徒教授通过举例介绍医学与化学和医学与AI的交叉研究,强调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之源,多学科交叉可以推动诊疗技术发展,因此交叉学科研究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至此,北京医学会第十八次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分会“优秀青年专家共话检验新进展”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