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来上海一游,当然想去看看黄浦江和外滩,当然想登上东方明珠,当然想去逛逛迪斯尼,当然想去游览海昌海洋公园,不过,如果你没去瞅瞅石库门,那还是挺遗憾的,因为,那里有中共一大会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地,有鲁迅的“且介亭”,还有巴金、宋庆龄故居等等。
石库门,狭义上讲,门框是用石条围箍的而门扇以乌漆实心厚木做的一种大门;广义上讲,“石库门”是一种最具上海特色的建筑群,曾经约占老上海民居六成左右。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它以砖石为外墙、内部木料结构,楼层不高,舍间面积不大,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这种建筑既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采用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可谓“中西合璧”。
石库门,少部分为上流社会的花园里弄,大多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多有电视剧《繁花》里的那种烟火气。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作客一朋友家,那厨房公用,厕所公用,女儿上高中了,全家三口挤在那十来平米的卧室里,中间用一块布帘子隔着,好在,后来动迁,人家搬进敞亮的高楼上去了。留住上海的“根”,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素有“城市遗产卫士”之称的阮仪三教授反对“旧城改造”一说,他曾四处奔波而摇旗呐喊,要保留存石库门这样的“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记忆”。打个比方,南瓜、玉米、红薯、花生,这些过去的农家大路货,现在摇身一变,美其名曰“五谷丰登”,成了大酒店餐桌上的抢手佳肴,同理,近些年来,上海越来越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有的地方“做旧如旧”,石库门也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
石库门,本应该叫石箍门。“箍”者,水桶箍,大盆箍,金箍棒,围束之意也。把“箍”说成“库”,这是方言口音上的差异。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早期的移民大量来自江浙一带,不少老一代的移民口中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江浙味”,譬如,“虾虾”(谢谢),“再喂”(再会),“阿拉上海宁”(我是上海人),还有“黄”“王”不分,这跟宁波那一带“箍”“库”不分,一脉相承。
当下的上海,除了石库门,还有一些高档别墅,而更多的是高层小区,这些年来,上海市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那天早上,我在“划得来”买菜,排队等候老板开门,我排第一,紧挨着的是位福建老兄,也是前来给儿孙做家政服务的老漂族,他说,上海宜居,就是房价太贵,有“买房贵”,也有“租房贵”。近年来,上海虽然推出一些拎包即住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但,还没“全覆盖”,仍有一些外来打工者“住房难”。笔者所在的小区,保安方面,租用一户旧民宅,一间10平米左右的卧室,三张床,上下铺,住着七个人,其中一张铺,由两位师傅白班、夜班轮流睡觉,挤得很。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