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了三千年历史,开篇就是我们民族先祖公孙轩辕黄帝的故事。陕西轩辕庙黄帝陵里有一棵柏树,距今约5000多年,相传是黄帝亲手栽植。也就是说,黄帝生活的年代大约在5000多年前。这个历史长得令人震撼!但是,凌家滩人生活在距今5800到5300年之前,这相当于:黄帝们谈论凌家滩人,就好比我们今天谈论元明时代的人一样。凌家滩先民实实在在是黄帝时代的古代人!
凌家滩文化相当于红山文化的晚期,早于良渚文化300多年,它们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我们身边有如此久远的先人生活之地,太值得去看一看了。
凌家滩离巢湖市区直线距离仅二十多公里。驾车沿太湖山路翻越太湖山,右拐向南不一会就可到达。
参观遗址可先在游客服务中心看一看沙盘,对公园有一个宏观了解,然后再去临时博物馆参观,这是讲解员用时最多的地方。博物馆是由50年代粮库改建而成的,房子本身已成古董。尽管里面展示的出土文物全为仿制品,但高超的现代仿制技术,完全可以给你一个对出土文物的直观感受。正式的博物馆在遗址的最北端正在建设,届时将有60%的文物将会在那儿展出。
凌家滩在一片岗地上,遗址呈长方形,南北走向。今天虽然距凌家滩人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五六千年,但在地质变迁的时间尺度上几乎只是一瞬间,大体未变。我想凌家滩人当时生活的这个地方,基本上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背靠绵延起伏的太湖山,南接波澜不惊的裕溪河。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典型的古人择居特点。
遗址三面临水,两大人工壕沟将遗址公园分隔成三大块,最南面临玉溪河的是生活区,中间为墓葬祭祀区,北面的现在还不清楚它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掘。玉溪河与其支流和外壕沟将整个遗址围起来,形成外围防御工事,而内壕沟与玉溪河及其支流围起来的独立地块,防范外敌与野兽功能尽备,是相对安全的理想生活区域。
参观的重点在中间的墓葬祭祀区。其东南处是一人工堆积的巨大祭坛,它比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祭坛都要大!这里上世纪90年代前还是今天凌家滩村人的坟岗,后来发掘出大量的古墓葬,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规模、最辉煌的墓葬群之一。根据墓穴的大小及陪葬品的多少可知,南面为贵族高等级墓葬,一座王者大墓就在东南角,其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随葬品多得令人咋舌!西面为工匠墓,陪葬品远不及贵族墓。北面是平民墓葬,墓穴小且几乎没有陪葬品。尽管当时还是原始社会,但等级已清晰可见,阶级社会已初步形成。这里除了巨大的玉猪,几乎复原了所有的陪葬品,让你清楚每一件文物的出处。
石头圩生活区一定要去看看,讲解员一般会忽略此处。在这里主要看红土层房基遗址。凌家滩人用的是木骨泥墙,也就是先树立一排木棍,外面糊上泥巴,再点火燃烧成红烧土块,由此形成坚固连续的建筑墙体。我小时候的村子里几乎没有砖瓦房,家家都是土墙草顶,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抗风耐雨,远不及这样的房子,数千年后凌家滩先民的建筑工艺在农村都不落后!这些红烧土墙体数千年来坍圮风化,早已成了红土,是现在的凌家滩人一直使用的腌制咸鸭蛋的上等材料,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他们先祖五六千年前盖房子用的墙土。
人工壕沟遗址不能错过。站在壕沟前,你可以惊叹当年工程之巨大,也可以感受到凌家滩人设计聚落的匠心。当你站在和古人同样的位置,回溯数千年,如同那些事就发生在眼前,甚至感觉先民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不远处收割他们的稻子,就在哪个树阴下喝着茶。
祭坛西面原来是一片村庄,村名就叫凌家滩,现已整体搬迁,省考古工作队正在那里作业。工作人员说,依据当前发掘情况看,这里仍是墓葬祭祀区。现在对整个凌家滩的勘探才只占到百分之八九十,还有十多万平方米区域没有勘探,地下什么情况一无所知。而发掘出来的面积总共不足7000平方米,只点1%都不到,仅87年、97年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就被评为98年我国的十大考古发现。接下来还将要考古几十年!所以我们今天对这块土地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凌家滩遗址是目前考古与发掘已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聚落。五六千年前,这里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是巢湖流域一支相对独立发展的文化,是早期国家的中心聚落,用今天的话说,它就是一个大都市,是王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难想象,5600年前在巢湖流域,我们的中华文明就已经形成,这让中国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把中华灿烂的5000年文明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2024.11.15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