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风,带着秋的凉爽,轻轻拂过皖江大地。11月2日的清晨,我随着合肥老年大学文学班的文友们去桐城游学!
“桐城”,对于一直生活在巢湖,往返于合肥的我,是陌生的。以前,不知道桐城在哪里,只知道桐城有个“六尺巷”。
下了大巴车,一座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的牌坊矗立眼前,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苍劲有力。原来,这就是人们传颂的“六尺巷”到了。
步入景区,一眼便能看见那条长长的巷子。巷子的前方有一块石,只见游客纷纷在那照相留影。走近一看,原来这是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手迹:“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巷内青砖黛瓦鹅卵石路面,笔直幽静。行走巷中,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在眼前流淌:清康熙年间,南墙是张家,北墙为吴家,两家人先为宅基地理论着,后来又互相谦让着……往事随风而去,唯有小巷深深。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故事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意韵深长。
穿过一条老街,便是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古韵悠悠,静立于岁月的长河之中,不仅是一方文化的圣地,更是历史与智慧交织的璀璨明珠。步入文庙,仿佛穿越千年,古朴的建筑群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成殿巍峨庄严,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像,香火缭绕间,是学子们虔诚的祈愿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桐城文庙,不仅见证了桐城教育文化的繁荣,也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庙内古木参天,碑刻林立,每一处都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桐城文庙,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一个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扬的,是桐城派的文化,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文化出文庙。
此刻,我的文学氛围速速上升,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隊道,站在我的家乡——巢县夫子庙的大成殿前。
巢湖夫子庙位于卧牛山脚下,始建于清代,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于1953年成了巢县二中的学府。我的父亲是巢县二中的教师。我的家就在巢县二中的夫子庙。
在我记忆中,巢县的夫子庙正殿,也就是俗称的“大成殿”,就是二中学校的大礼堂,每当学校举行隆重的活动或是元旦晚会等都在大礼堂举行。大成殿的左右厢房以及前殿便是住校学生宿舍和教师的宿舍,我的家就在左厢房的一个过道口。记忆中夫子庙的大院内还有很多古树,每当早晨的起床铃敲起之后,那古树旁总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就连中午休息时也会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的在树下看书的身影,那时的学风好浓……可这一切一切突然在1966年的夏季嘎然而止,巢县的夫子庙惨遭破坏,大成殿作为夫子庙的核心被迫拆毁……这,成了巢湖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
据说,桐城的文庙是后来修缮的,规模比以前的小了许多,不知家乡的夫子庙何日能恢复它昨日的风彩。
“走了,撒姐。”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才从思绪中醒过来。
下一站,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一本打开的历史书。
古有美人,一念倾城,一舞倾国。自古名景亦如美人。那灵动的孔城老街亦如美人脸上那婉转妩媚的眉,一勾一挑,皆万般风情。
老街的青石板参差不一,交替相错,走在青石街上,抬眸望向道旁古老的店铺,仿佛梦回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恍惚之间,看到那百年前的盛世繁荣:小贩们呦呵叫卖;官吏们行事匆匆;知府们清廉公正;好一番官喜民乐,生机盎然。
一巷人文,道出谦和礼让的民间佳话;
一庙传承,彰显“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化盛誉;
一街风韵:点燃凝聚千年时光的烟火气息!
桐城一日,不虚此行!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