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在便宜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以加工食品为主的西式饮食在全球大行其道。
近日,Nat Med一文指出,西式饮食影响了肠道微生物,可致慢性炎症和慢性疾病,增加了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和肠道疾病的风险。作者指出,对于西式饮食的危害,公众认知程度低,各种政策层面也缺乏应对。通过对奥地利古代地下盐矿遗体的肠道微生物分析发现,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出现了西式饮食和精细的加工食品。研究也发现,美国和墨西哥人类古粪便(公元前1000~2000年)的微生物基因组与当代人体的肠道微生物有很大不同。与坦桑尼亚狩猎人相比,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是工业化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工业化社会中,人类有124种肠道细菌正在消失。西式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减少,代之以脂肪、糖、食品添加剂,是肠道微生物减少的关键决定因素。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促发了慢性炎症,进而促进了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目前,全球有38%的人超重或肥胖,预计到2035年将攀升到51%。肥胖的流行,仅少数与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尤其重要。首先,富含果糖的高脂肪饮食增加了肠道绒毛长度和脂质吸收,促进了小鼠的肥胖,这解释了西式饮食中糖的致肥作用。其次,部分食品添加剂如(乳化剂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酸酯)增加小鼠食物摄入量,诱导肥胖和葡萄糖耐受不良。第三,人工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紊乱有关(可使得拟杆菌的丰度不断增加),这会使得小鼠葡萄糖耐受不良。人类营养和微生物组研究也证实,饮食西化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驱动因素。西式饮食可诱导肠道微生物群稀少,乳化剂可促进具有炎症潜力的微生物群落的繁殖;人工甜味剂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使得其对个体血糖反应有差异。“药食同源”,改变西式饮食有助于治疗肥胖,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并限制热量摄入,可帮助减轻5%~15%的体重,与限制含糖饮料的效果相似。文章认为, 过去众多研究注意力集中在限制热量摄入方面,而非饮食质量上,这种误解使得加工食品的有害影响被模糊。冠脉疾病的遗传风险可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这也突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环境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怀疑心血管病的流行与饮食西化有关,并在50年后得到证实。西方饮食是代谢风险的来源,比如动物来源食物过多摄入,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过度积累,长期酒精、饱和脂肪和过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升高了甘油三酯;红肉过多摄入使血氧化三甲胺水平升高;超加工食物和膳食乳化剂也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此外,低水平炎症也与心血管病相关。他汀治疗后,与LDL-C相比,炎症指标C更能预测未来主要心血管事件与死亡风险。因此,对于心血管病高风险患者,饮食建议不应仅关注胆固醇,还应关注健康的饮食模式,饮食质量与预后更相关。炎症性肠病累及回肠、直肠、结肠,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这种疾病在西方的显著变化已不能仅用遗传学来解释。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荟萃分析表明,西方生活与西式饮食的某些方面会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城市生活、接触抗生素、甜饮料以及超加工食品、反式脂肪和炎症性饮食均为风险因素。而坚持健康饮食,比如地中海饮食,有助于降低炎症性肠病风险。除了肠病,饮食的西方化还是一系列肝病的风险因素,包括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范围涉及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和肝癌。动物实验显示,新生小鼠过多热量摄入(由高脂肪饮食喂养的母代诱导)增加肠道通透性、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实验性结肠炎的易感性。同样,过量的单糖或食品添加剂(如着色剂、乳化剂或三氯生)通过干扰肠道细菌等也加重实验性结肠炎。研究还发现,高脂肪、高果糖饮食可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及炎症,这可以通过某些模型中的肠道微生物干扰来解释。在小鼠中,富含胆固醇的饮食可通过磷脂氧化促进脂肪变性;富含反式脂肪的西方饮食可诱导CD8+ T细胞浸润和肝损伤。实验模型与人类研究均表明,宿主肠道微生物紊乱是炎症性肠病的驱动因素,而前者多由饮食左右。有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限制西式饮食模式有助于缓解疾病,尤其与肠内营养相结合时。还有研究显示,消炎饮食结合农村地区粪便移植,可缓解轻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并在1年后效果由于常规药物治疗。对于伴有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变性肝病和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建议同时进行热量限制,如遵循地中海饮食配合运动使体重减轻10%以上,尤其是有肝纤维化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特别是肝纤维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是患者预后的关键决定因素,可能也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向。20世纪70年代,一位爱尔兰外科医生怀疑直肠癌与西式饮食存在联系。近几十年来,流行病学证实,西式饮食模式与结直肠癌风险有关,很多还未到筛查年龄的居民患结直肠癌,这很大程度上由环境风险造成。小鼠实验表明,西式饮食与相关肠道菌群的变化会促进肿瘤的进展。估计替代10%的加工食品将有助于降低结肠癌和肝癌风险。但改善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用以增强抗肿瘤治疗,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几个纵向和横断面队列研究了饮食-微生物组-代谢组的相互作用,以定义健康饮食,以及几种与健康相关的饮食模式。发现没有单一的食物可以解释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止一种。一般来说,健康饮食的特点是多种植物性食物,限制加工食品。包括蔬菜、水果、谷物、乳制品和植物油,同时限制添加糖、饱和脂肪和钠,强调饮食的质量而不是热量的摄入。满足多样化健康饮食模式标准的饮食概念更有益于群体健康。希波克拉底曾言,在医治别人之前,先问问他是否愿意放弃致他染病的东西。事实上,流行病学、实验和临床证据均清晰地表明,饮食西方化,如同饮酒、药物滥用、吸烟、摄入过多盐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一样,会导致疾病。但是改变人群饮食习惯并维持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受到文化因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商业利益的较强影响。文章认为,改变西方饮食及生活方式,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因素。对于我国≥55岁居民,归因于不良饮食风险因素的心血管死亡率为233.34/10 万,归因于不良饮食风险的缺血性心脏病负担最严重,死亡率为132.94/10万,其次为脑卒中,其死亡率为87.52/10万。[1]Adolph TE, Tilg H. Western diets and chronic diseases. Nat Med. 2024 Jul 31.[2] 周航宇,姚兴伟. 1990~2019年不良饮食危险因素对中国≥55岁人群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影响[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2):1279-128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12.008.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